所谓“称谓僵化”,是指不能辩证地对待动物的“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实际,只是固守同一称谓,并用其去套取所有物,或否定所有物。这种现象笔者时有所见。
例如,笔者参与《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承担猫科动物等编纂工作,在提交“虎(Panthera tiger)”文稿时,审稿专家将其中名为“野兽”的资料一律删除,并以现代动物学概念的“野兽”(家畜以外的兽类)作为解释。殊不知,历史上,唐高祖李渊之祖父名叫李虎[43]。为避讳,唐代讳“虎”字,皆作“武”或作“兽”。同时,现存古方志中“灾异”等记载的“兽”“野兽”绝大部分也是指“虎”。若按审稿者原意,虎岂不在唐宋之际突然“消失”?
再如,古籍中出现的“白虎”,约有4种含义,不能一概而论:
①四灵之一,并非实际动物种类。《礼记·曲礼》称:“行: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招摇在上。”
这是由于古人认为虎乃山君,其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怪的能力,使它变成了属阳的神兽。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使其成为四灵之一,由星宿变成。在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恰构成虎形;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白,故称为白虎。此“白虎”之形差异颇大。
②大熊猫。不仅所描述其形态、神态等方面,如“猊首,虎躯,白质,黑章”,“其性甚驯”,“玄灵之文,玉雪之质”,“双瞳炯日”等,更接近大熊猫,而且在记载它们出现的时间、地点方面,也更接近大熊猫遗存发现地,同时其环境也符合现生大熊猫的生态条件。(www.xing528.com)
③白化虎。实际确有白化的虎,故并不排除古籍中记载的“白虎”无一是实。动物的白化现象,不仅古今皆有,而且并非少数种类。但是,存在“白”的程度与古人认同、记载的差异。
④现实中的虎。应当不是白化虎,而是古人记载之误差。如清乾隆二十七年《福宁府(治今福建霞浦县,辖今宁德市蕉城区、福安、福鼎、寿宁、霞浦、柘荣、周宁等地)志》中2条记载:
嘉靖元年(1522),痘症大作,殇者千人。二年(1523),亦然。有白虎咆哮伤人,旋入福安。县民戴姓格杀之。
十五年(1536),旱。宁德地震。六月,两虎往来西南门,五日不去。知县程世鹏为文告城隍神,数日遁(林文迁《两虎行》:风生惨淡鹊噪枝,两两驰逐相追随。牛羊狗彘俱辟易,饥肠饱饫肉成糜。蝗蟊税亩旱仍灾,可怜焦土堪涕垂。藩篱失守破还撤,昼防夜警相凭危。街童里妪不省事,负隙垂罅窃管窥。雪毛白额尽丑类,无由可借张良椎。谁能冯妇善攘臂,安得毙之寝其皮。击奸除暴职不任,我有一剑光陆离。用之不减斩马快,旁观袖手无从施。往来窥伺甚可畏,看女肆暴能几时。吾闻苛政猛于虎,兽心人面哪得知)。
试分析之:①宁德市地处中亚热带,降水量丰沛,植被繁茂;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中部隆起;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间杂有山间盆地,沿海一带为狭长的滨海冲积平原,鹫峰山和太姥山脉分别斜贯西北部、中部,千米高峰连绵,以海拔1 649m的寿宁县平尖山为最高。历史上适宜华南虎等动物栖息。②伤害人畜,当是现实中的虎。③所称非人工繁殖的“白虎”(前者直呼,后者描述为“雪毛白额”)在13年的短期内再次现身,值得怀疑是“白化虎”。④这2条资料记载的虎出现,皆与异常的灾害相关,当是华南虎的“不得已”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