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新中国媒体的发展互动互进、休戚相关。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国内报纸与广播主要传播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价值观,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现实发展需求紧密相关。
电视作为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代表之一,1958年首次出现在中国。同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电视节目;同年10月1日、12月20日上海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今黑龙江电视台的前身)也相继问世,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电视台。电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渐担任起重要的大众媒介传播角色,成为主要的媒介“主力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一开始就必然与“电视”这一传播面广、易理解、绘声绘色的媒介的发展紧密关联。整体来看,这个阶段的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迈开了“文化担当”这一角色的第一步。
1966年至1976年,中国媒体经历了一段缓慢、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必然受到影响。但北京电视台的记者们还是拍摄了一些有价值的纪录片,如《三口大锅闹革命》《壮志压倒万重山》《深山养路工》《咱们的五个孩子》《向青石山要水》《金溪女将》等作品。这些影像大多记录的是农民开山治水和大自然搏斗的故事,用镜头忠实传播了勤劳、朴素、坚毅、勇敢、智慧等中国人民骨子里的优秀民族精神,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动力。
1977年至1992年,中国进入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后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此期间,不论是报社还是电视台,各个领域开始纷纷“解冻”。1977年电视开始播放一批传统文化节目,最先播放的有湖南花鼓戏《十五贯》、京剧《闹天宫》、昆剧《大破天门阵》、京剧《打渔杀家》等。1978年元旦,中央电视台转播了中央广播文工团、中央民族学院及东方歌舞团演出的《独唱音乐会》、京剧《杨门女将》和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等作品,影响很大。
1980年5月1日,《丝绸之路》在我国首播,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第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此片采用访古问今的纪实手法,从西安出发,由东向西沿着张骞的足迹重走丝绸之路,展现中国古代文明。尔后还有《黄河》《望长城》等专题系列片相继拍摄并播出。这一时期,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纪录片作为中国内地电视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节目形态,通常运用纪实主义的手法追溯自然人文历史,对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www.xing528.com)
1984年起,中国电视剧也开始走向成熟,《西游记》(1986年版)、《红楼梦》(1987年版)等由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以及戏曲电视剧《喜脉案》《秦淮梦》等作品,也都开始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中国传统文化又有新的展示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视节目方面,1983年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自此,每年大年三十收看春晚成为中国庆祝春节的新民俗。春晚逐渐成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载体和仪式之一。
自1994年4月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以后,为中国的崛起和走向现代化增添了强大的动力。互联网有力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以及交往方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进入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境况和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迈入了“厚积薄发”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媒体队伍的日渐壮大,传播经验的不断积累,这些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客观现实条件。以2001年《百家讲坛》这所汇集各路专家、学者的“开放式大学”正式在央视开学为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