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少年”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成为社会对网络进行批判的主要方面,解决这一信息时代新的社会现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求全社会的共同协作,而在这一工程中,家庭教育则应该扮演基础性的作用。
在蒙自第三中学的调查中,胡文蕾老师讲述了她在电脑使用上引导女儿的经历,让我深受启发,虽然还未为人父母,但是从现在起学会一些引导孩子正确上网的方法是必要的,孕育孩子能在一年之中完成,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则需要几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对许多得“网络病”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在早期采取一些措施的话,也许就能化悲为喜。
蒙自第三中学学生在接受调查(庄晓东摄)
网络时代,对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网瘾少年”问题则需要全能型的父母,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成为这样的父母:
第一,会交流的父母。胡老师认为,上网成瘾的孩子都是孤独的孩子,这种孤独感主要来自家庭,当孩子在家庭中找不到交流对象,便会借助网络来填补这种交流的缺失,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拥有强烈的与人分享喜悲的欲望。现在的父母,为了家庭特别是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每天奔波劳累,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掩饰忽略孩子的不人道性,殊不知,当他们所认为的好日子到来时,却已经丢失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多陪陪孩子谈谈心、打打球,也许就是这些平凡的交流,能让你的孩子建立起创造美好未来所必需的良好心理素质。
第二,高于社会平均电脑水平的父母。能熟练运用电脑的父母,能在操作层面上成为孩子的老师,在监管层面上,他们更懂得利用一些技术来监督和引导孩子。这些父母通过自己的上网经验,能引导孩子趋利避害。胡老师教会了女儿使用QQ,这种“老师身份”而非“妈妈身份”的权威感使得胡老师在以后对女儿的教导过程中更具话语权,因为对青少年来说,对老师的崇敬往往高于父母。同时,胡老师也会学习女儿玩的游戏,在适当的时间陪她一起玩,一方面,这是一种参与式的发现问题的好方法和“因材施教”的交流方式,另一方面,“fashion”的父母总是更能引起现在青少年的共鸣和青睐。(www.xing528.com)
第三,以人为本的父母。“90后”是自我的一代,但自我并不等同于自私,他们强调个性的解放、尊重个人权利。个体意识的强烈是他们灵魂里流动的血液,作为父母,应该把孩子看作“社会的公民”,而非“我家的娃娃”;营造家庭内部人人平等的氛围和民主的家庭决策方式;尊重孩子的个人智慧,玩游戏的孩子并不是一无是处;尊重孩子的权利,包括犯错的权利,对于犯错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予的是一生的机会,而不是一次。
第四,善于运用谋略的父母。胡老师说她有一段时间,因为老人生病需要人照顾,就把女儿一个人丢在家,没人监督的女儿天天上网,老师也反映成绩下降,胡老师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火速回家,之后天天下班就待在家里,女儿显得十分烦躁,但过了两周后就恢复了平静,恢复了以前良好的上网习惯。事后,胡老师和女儿交流起这件事,就问孩子:“如果妈妈当初不回来,没有假装待着不出去,你想想现在的你会是什么样子?”女儿想了想说:“谢谢妈妈!”可见,意识感强的家长能在悲剧发生前扑灭危险的小火苗,并立即采取行动。在这些措施中,要善于灵活的运用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最忌讳的是命令孩子“不准上网”“把电脑关掉”等,而应营造一种孩子在心理上不敢乱上网的压力,根据家庭成员的情况制定人性化的家庭上网条例是很有必要的,当孩子违反规定,“不能上网”的惩罚是他个人原因造成的,而非家长强迫的,这在心理上会有非常大的感受差异,当然,家长违反了条例同样应该接受惩罚。
第五,有责任感的父母。家长不应该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引导孩子正确运用网络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网络时代的父母,应该时刻感受社会脉搏、了解社会图景、倾听社会之声、认知社会心理、集合社会资源解决“网瘾少年”问题。当你发现网吧有未成年时会向有关部门举报,当你会在深夜去孩子房间看看,当你会留心孩子的言行变化,当你会把宝贵的时间分配一点给孩子,当你在孩子犯错时给他一个原谅的微笑,那解决“网瘾少年”问题才有希望。常常问问自己“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不得‘网络病’?”或许你就能找到自己的方法。
以上的几条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是上上之策。当你准备好了,再为人父母吧,因为你的孩子一降生就处于网络的汪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