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昨天的饭局,哈尼祝酒歌仍萦绕耳畔,可哈尼“茅台”的威力仍叫我心有余悸。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何况酒也醉人,结局且一个“醉”字了得!
今天的行程安排是走访元阳南沙新城的网吧和学校,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触网情况。
元阳县政府外宣办办公室的李文志上午带我们走访了元阳民族中学。民族中学的副校长对我们的课题仿佛有“一见钟情”之感,他的一句“网络是不分民族的!”让我深为触动。或许当我们带着“看看少数民族怎么上网”的好奇走进田野时,心中缺失了“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天平,“科技公平观”在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应该被提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科技公平”无疑也应纳入“公平正义”的范畴进入公众视野。新的传播媒介和技术应该惠泽每一个人,每一个公民都有沐浴“网络阳光”的权利,这种权利不仅仅是硬件上的提供,更重要的是对运用新媒介的能力的培养,并且对于少数民族来说,这种能力的培养更为迫切和重要。利用网络来传播民族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也有待开发的方式,少数民族在保存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民族文化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较为落后,致使其运用网络的能力较低,这种责任与能力间的落差必须通过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来提高其拥有硬件的经济能力和运用网络的知识能力来缩小甚至填补。
在元阳县政府办公室我们了解到,现在县政府已经实现了“数字办公”,政府也建立了一些官方网站来宣传本民族文化,“数字乡村”工程也已经完成,但是县政府的工作人员都不会通过BLOG、QQ、BBS等个人化的网络传播方式来宣传本民族文化,问题的关键不是他们没这种意识,而是“我们不会啊!”外宣办谢主任一句话解开了问题的症结。在硬件得以提供的前提下,如何有效利用就需要网络能力来支撑。网吧的出现提供了新的硬件提供模式,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迫切。缺少这种能力,县政府的13台电脑就成了一种资源的浪费。
“马梯俊田勇文在化上传B播B S工(作庄室晓”东老摄板)(www.xing528.com)
马理文梯田摄影作品
经营“梯田文化传播工作室”的马俊勇所遭遇的尴尬也是我以上说法的注脚。马俊勇和父亲马理文共同经营这间梯田摄影工作室,小小的工作室内琳琅满目的摆放着父子俩拍摄的梯田作品,其中一幅充满收获感的《秋收》曾登上过Science杂志的封面。我们到访时,马俊勇正用他的白色金利笔记本电脑上摄影论坛,他坦言自己只会上摄影论坛发发图片,“不太会电脑”使他在传播梯田文化上心有余而力不足。马氏父子每年都会接待来自多个国家的摄影爱好者(有些通过网上交流认识),并且经常去马来西亚讲课,马来西亚方面也会组织团队过来拍照,此外,还出版了《元阳风光》摄影作品集。可见,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上,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综合利用,才能使传播效果最大化。在梯田文化的保护问题上,马俊勇认为首先应该提高农民的收益,他说:“农民种田没收益时,就会放弃在家种田,选择外出务工,不种田,梯田的存在就会受到威胁,元阳是个穷县,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元阳给我们提出了疑问:“如何才能把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当人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时,体验网络的魅力只能是一种奢侈。
午饭过后,我们乘车至旧城新街,40分钟迂回曲折车程的盘山路程使我胃部的小宇宙翻云又覆雨。在旧城遭遇“网吧门”(以为我们是来曝光的,拒绝让我们采访,做问卷)事件后,我们愤然乘车至箐口。到箐口的行车过程堪称“跟着感觉走”般惊心动魄,整个路面被雾笼罩,能见度不过几米,迷雾让梯田倍显神秘,几乎音迹难觅,我只能遗憾的表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无法用它寻找梯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