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舆论传播惯性规律:舆论学基础实用教程

舆论传播惯性规律:舆论学基础实用教程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舆论的惯性规律是指舆论受到传统道德、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固定倾向。舆论惯性不断重复旧的观念并维护这种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社会和谐的巨大障碍。传统观念是产生舆论惯性的社会因素。即定势心理能促使传统观念复活、再现,并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表达出来,显露出舆论的惯性运动。舆论的惯性规律并不是说人们始终固守定势心理和成见,不需要形成新的舆论。

舆论传播惯性规律:舆论学基础实用教程

惯性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物体保持自身原有的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舆论的惯性规律是指舆论受到传统道德、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固定倾向。我们知道,舆论是公众对现实事务的一种评价,而公众评价事务的标准则源自传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因此,在舆论活动中,评价事务的标准实质上是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它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从而便使舆论产生某种惯性。

促使舆论产生惯性运动,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定势心理。所谓定势心理,是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及认识过程中的一种固有的心理准备状态,亦称心向作用。[9]这种心理准备状态是由于受到以前经验的影响,对当前的认知对象产生作用而形成的。刘建明认为定势心理是产生舆论惯性的心理因素,又是集合意识显示认识力量的动力。舆论是社会意识,虽然客观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某种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并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定时间与空间里延续,就会导致一些观念虽然陈旧了,但人们却始终无法摆脱它的束缚;一切新事物、新观念几乎在开始阶段都遭到旧的思维方式的纠缠,人们总是用旧的印象信念来衡量、评价新的事物。舆论惯性运动是旧理念的冲动,它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集体心理与集合意识的冲击力,并以社会定势心理和传统观念的形态维系旧的舆论,表达旧的舆论。

第二,刻板成见。李普曼在《舆论》一书中认为,所有舆论都充满了固定成见或刻板成见。所谓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10]持有刻板成见的舆论主体常常将过去的印象或经验绝对化,总是用僵化的、静态的观念评判事物,将事物看作是一成不变或者永远绝对的。刻板成见是过去的长期不易改变的文化经验,是人们议论标准中核心的因素,而且这种代表旧习惯的势力非常大,往往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见倾向。李普曼的“固定成见论”指的正是舆论的惯性传播。舆论惯性不断重复旧的观念并维护这种观念,在现实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社会和谐的巨大障碍。(www.xing528.com)

第三,传统观念。传统观念是产生舆论惯性的社会因素。传统观念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牢牢地控制着一部分人的思想、愿望、立场,向新的历史使命和新舆论发起攻击,有时竟把新生事物白白地埋葬掉,因而由传统观念引起的舆论惯性的冲击波也就不可低估。但是传统的舆论不一定都是错误的或者糟粕,历经时代变迁保留下来的风俗性的传统观念,有许多都值得后人继承、发扬,这种舆论惯性并不会对社会的新意识、新生活造成冲击。当然,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社会定势心理的制约。即定势心理能促使传统观念复活、再现,并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表达出来,显露出舆论的惯性运动。

舆论惯性规律常以以下几种方式出现:一是“轮回复现”的方式。某些舆论高潮过去后,不久就消散了,但在适当时机它又会重现于世,每一次的出现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一次,而是螺旋式运动;还有一些舆论因为问题解决得不彻底,还会多次重复出现,当然每次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二是“托古改制”的方式。一种是守旧势力打着复古卫道的旗号,一种是以历史的口号为人类社会进程中的某些进步要求制造变革舆论。三是“先入为主”的方式。就是以成见或传统的眼光评价人和事,坚持过去的长期不易改变的文化经验,来影响整个公众的意见倾向。

舆论的惯性规律并不是说人们始终固守定势心理和成见,不需要形成新的舆论。作为富有理性与改造社会能动性的公众,为求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进步,时刻都在冲破过去定势和成见心态的羁绊,不断从新的现实中获取新的认识,形成新的观念。具有新观念的人一多,就会逐渐酝酿出新的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