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在传播中会发生消涨,出现起伏不定的增减状态,舆论传播的这种弹性运动就是舆论传播的涨落规律。侯东阳认为,舆论高涨主要是指人们的言语活动达到影响或改变社会正常秩序的程度,社会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大家都在议论并且采取相应的行动,激烈的还会发生游行示威、罢工罢市,甚至发生暴动和革命。而舆论低落则是指人们的议论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状态。[7]
舆论的传播犹如飘浮的气流,总是由一地向另一地、由今天至明天不断周而复始地流动。因此,刘建明认为,舆论传播的涨落规律,可通过舆论流布量的变化来加以考察。舆论的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传播意见的量,通常以一定时间内议论者的人数来统计;舆论的布量是指意见分布的空间,由意见覆盖的地区或部门的数据体现出来。[8]也就是说,判断舆论的涨落,我们一方面要看舆论传播空间的大小,另一方面要看单位时间内议论人员的多少。即,舆论的高涨一是指舆论空间的扩展,二是指单位时间内议论人员的急剧增长;反之,则是舆论的消落。所以,舆论流布量的变化,是舆论增减的标志。
舆论的涨落取决于利益、兴趣和相关度波及的范围。利益既是推动公众参与议论、发表意见的动力,也是加速整个舆论强势的根本原因。公共事务触动了公众的利益,与之形成价值关系,才能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引发大规模的舆论。触动了一群人的利益,引起群体舆论;触动了整个阶级的利益,引起阶级舆论;触动了整个民族的利益,引起民族舆论;涉及全国人民的利益,要形成民意。意见的分歧根植于利益的差异,意见的融合来自利益的统一。舆论的起伏涨落,还和兴趣、相关度联系在一起。人们被共同兴趣所吸引,便会形成公开交谈、窃窃私语、集会讨论等言论行为,进而在大范围内泛起意见波澜。千差万别的个体关注点相同,则会形成共同的利益追求,意见自然会剪去枝蔓,显露出主导意识的同一性。(www.xing528.com)
总体上来说,舆论的涨落,一方面取决于意见控制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舆论变化的社会动因。一般来说,社会矛盾尖锐激烈、趋于白热化时,往往也是舆论的高峰期。矛盾得到解决或者矛盾较小时,舆论也将趋于平息或弱化。这个规律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舆论在什么情况下会高涨、什么情况下会低落,从而努力解决社会矛盾,控制事态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