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传播大都借助语言,以口头语言表达意见是公众天然的舆论工具,也是舆论传播的基本形式。它包括议论、游说、演讲、民歌、民谣、顺口溜、流行语等主要形式。
(一)街谈巷议
议论是人类交流思想最有活力、最简洁的方式,是最常见的口头舆论表达手段。议论不受场合和人员数量的限制,分布在社会各个层面,是每个人无师自通的舆论本能。街谈巷议就是舆论最原始的表达手段。街谈巷议,简单来说就是民间松散的议论,它通过小范围的人际传播来表达和传播某种社会舆论。中华民族自古议论盛行,汉末叫“清议”,魏晋时称“清谈”,明清两朝又称“清议”。如今在不同地方,街谈巷议也有各种各样的称谓,如北京人叫“侃”,东北人叫“唠嗑”,川渝地区的人叫“摆龙门阵”等,全国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聊天”。叫法不一,实质都是大众评价现实的一种舆论行为。
街谈巷议与一般的谈话稍有不同,它主要是针对当前的焦点问题进行议论,议题应有尽有,议论国事,针砭时弊,传播社会轶闻,间或夹杂家事、私事。街谈巷议采用“自由谈”的形式,由几个人交互发表见解,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组织者约束,能充分交流、争辩与切磋,人人畅所欲言,多种意见相互依存,极尽喧嚣。可以说,街谈巷议是舆论最自由、多元的一种表现方式。
(二)游说、演讲
游说、演讲都是运用口头语言面对面地向听众表达、传播某种意见,它们是形成舆论和传播舆论的常用手段。这种手段与听众进行直接交流,能使意见的传播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在舆论表达和传播中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
1.游 说
游说有向四面八方游动说教的意思,是为了传播意见并最终形成舆论。所以,学者认为,游说是指以谈话的方式有目的地四处扩散某种意见的社会行为,它具有目的性、范围广和谈话式三个显著特征。[1]游说是人们表达主观意愿、取得他人同意的最简单的方式。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著名的游说行为,如孔子周游列国,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合纵连横”等;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运用游说的方式扩散意见,如“宣讲”“串联”“走访”“对话”“意见沟通”等,其真实目的都是向他人宣传自己的意见,并希望对方接受。
游说是人际传播,它的特点就在于富有人情味,是充满情感的对话。因此,游说成功者需要具有高度的语言表达能力,声音动听,谈吐流利,要善于有理有据地叙说事件以期吸引游说对象的全部注意力,在对话的过程中要声情并茂,用情绪感染别人,具有一定的鼓动性。不仅如此,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会察言观色,有洞察力和应变能力,能够根据对方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倾听态度,及时调整自己话题的方向和表达技巧,将意见含蓄自然地表达出来。
2.演 讲
演讲又叫演说,是在人员高度密集的场合发表激动人心的讲话而造成社会舆论的方法。[2]它是以语言作为工具而造成舆论,也是一种谈话,它与游说不同之处有三点。一是演讲是在人员高度密集的场合下进行,而游说则是与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谈话。二是演讲带有表演的成分,演讲人往往通过某些姿态、情绪来进行陈述,因而演讲更能够让受传播者产生共鸣。而游说的表演成分则较少。第三,正因为有了前两个不同,演讲造成舆论的效率要高于游说。
演讲是一种非常古老而至今仍然充满无限活力的造成舆论的手段,历来革命家都要运用演讲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激起社会思潮,形成革命舆论。如1963年8月28日,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向20万示威游行者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都是演讲的高手,其中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简练雄厚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及其革命学说的全部精髓,把悲痛与鼓舞完美地熔于一炉,字字句句激起人们对马克思学说的敬仰与追随。
演讲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舆论效力,在于它通过综合的口头表演产生振奋人心的鼓动力。演讲是联系现实问题,运用情绪表演使受众产生共鸣的一种语言鼓动方式。演讲者是舆论参与者或舆论领袖,是演讲的主体;听众是演讲的客体,它往往由庞大的群体构成。演讲能否造成舆论,造成多大的舆论,和演讲的场合有一定的联系。(www.xing528.com)
(三)民谣、顺口溜
民谣、顺口溜属口头韵文,它们句子长短不等,但比较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是舆论表达与传播的语言艺术化。人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将丰富深沉的要求和对现实的评说以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并传播开去,使舆论的表达与传播提升到了美学层次,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也是一种巧妙的斗争手段。
1.民 谣
民谣即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是能歌唱或能吟诵的韵文,朗朗上口,易于流传。民谣是民众用通俗而易于流传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意愿,反映民间的疾苦,是民意的外化,属于典型的舆论行为。所以历代统治阶级都很重视,均定时或不定时地派人到民间采集歌谣以观民风,了解下情,借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就是采集十五个诸侯国老百姓的口头歌谣汇集而成的。
民谣有自己的特点。在艺术上,它简洁精炼、合辙押韵、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常运用到比喻、夸张、借代、双关、排比、对偶、顶针、回环、反语等修辞格,因此,它易传易记,传播起来快速而广泛。在内容上,它劝勉、警世、针砭时事、臧否人物,既是民意的外化,表达出了民心的向背,同时因其鞭挞邪恶与错误,又展示出了舆论的爱憎分明。
民谣具有极高的舆论价值。一方面,民谣是当时社会矛盾的体现,是民众疾苦的反映,而且也包含着相当重要的政治和社会知识,因此,民谣不仅是写实主义文学,更是政治宣言和主张,它从民间角度评论社会现象,是民间话语的代表,从这个角度来说,民谣实现了草根话语的舆论功能。另一方面,民谣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挖苦和戏谑来发泄内心的不平和焦虑,使群众的情绪在蓄积、奔突中找到宣泄口,不满和抗争转而得到缓解,因此,民谣也具有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但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民谣虽反映了社会的某种真实,但它以偏概全,夸大其词,也会扭曲社会现实。
2.顺口溜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顺口溜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等,纯用口语,说起来很顺口”。顺口溜其实就是现代形式的民间歌谣,但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其独特性——人们只是口头说讲,而不以音乐的形式唱诵,因此,我们谓之“新民谣”,以区别于传统民谣。新民谣的特点是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新民谣的内容多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讽刺。如讽刺有的大学生学习态度的,“每到考试前,复印忙翻天。小抄多又多,生怕不充足。等到考试后,书本到处丢。女生去逛街,男生去泡妞”。又如讽刺官僚作风的,“狠抓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重视就是标语,落实就是动嘴,验收就是喝醉,检查就是宴会,研究就是扯皮,政绩就是神吹,汇报就是掺水,涨价就是接轨”。这些语言具有神奇的感染力,抨击了社会不良倾向,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可从侧面预感社会危机的存在,发现社会运行机制的缺陷,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弥补。
(四)流行语
流行语是在某个时间段内流行的民间语言,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流行语,以表达该时代人的思绪。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首先在社会意识中出现细微的反应,即涌现出大量新语汇,表达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所以,流行语既是舆论的萌芽,又是舆论的前沿信息,作为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惯用的一套新语汇,标志新舆论开始扩展。
流行语的本质特性是“流行”,即在一段时期内,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比一般词语要高,是一段时间内群众所喜闻乐用的。除此以外,流行语必然都是新词新语或老词新意,如“酷毙了”“给力”“套路”“尬聊”“巨婴”等,后来也都被多数人所认可。流行语还有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实性,即它是现实生活状态或观念形态的即时反映,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热点与焦点所在。如,近年来,从“我爸是李刚”“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到“主要看气质”“洪荒之力”“先定一个小目标”“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等年度流行语中,总是少不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流行语。
流行语具有重要的舆论价值。一方面,流行语是显性舆论,是社会舆论的表征。另一方面,流行语具有警示意义,有适时提醒的作用。再一方面,流行语具有监督作用,可对不良现象进行嘲讽和监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