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也称社会传闻、传言、小道消息,目前学界对其仍然没有一个确切定义。《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传言(闻)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我国学者时蓉华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中指出:“传言是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依据,而人们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信息。”从舆论学视角来看传闻,本书采用刘建明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传闻“大多针对社会状况或刚刚发生的事件,传播带有一定情节的故事,反映人们对事件的看法”。传闻是“未经证实的半真半假的消息”,在一定意义上是公众愿望和要求的反射,由于大量公众参与传播,隐晦地表达某种态度,因此它是一种舆论形态。[33]
传闻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特殊的作用。传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不可能被禁止、更不可能被消灭的;但作为一个具体的传闻,其影响是可以被扩大或消除的,或者说是可以控制的。刘玉梅认为传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34]
其一,自由性。传闻不受组织机构的监督和限制,直接沟通,灵活方便,传递迅速。一般在社会的下层流动,有时也会波及中上层。
其二,突发性。传闻与人们的心理危机状态密切相关,每一次较大的社会动荡,都伴随着大量传闻。
其三,变形性。传闻过程的每一环节中,传闻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身兴趣及经验体会,或多或少地对传闻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张加工。传播的距离越远,则与初始传闻相比的失真度越大,甚至面目全非。(www.xing528.com)
其四,多样性。传闻的内容多为政治、经济、政策、人事等与传闻者利益有关的、正式沟通网络中尚未出现的消息,以及名人动态、他人私生活等与传言者情绪有关的、正式沟通网络中不可能出现的消息,此外也有一些科普、文化、宗教等与传闻者兴趣有关的、正式沟通网络已经出现的消息。
其五,周期性。传闻从发生期开始,传递速度由慢而快地达到高峰期,然后急速转入衰退期,这为一个周期。多数传闻只存活一个周期。但有些传闻会出现多个周期,即几次衰退,又几次兴起,称为反复性传闻。反复性传闻有多次强化的效果,所以造成的影响比单周期传闻要大得多。
其六,指向性。名人、权威人士、领导干部最容易遭受流闻袭扰,在特定的范围内这种指向性尤为突出。这既与他们的地位和工作特点有关,也与平时活动中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过于突出、而缺点和短处被掩盖的情况有关。当然,也不排除某些人因职务、荣誉与自身实际不相称而成为众矢之的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