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舆论发生的环境及实操分析

舆论发生的环境及实操分析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舆论都是在具体环境中产生的,起始于某一具体环境,这种围观环境被称为舆论场。刘建明认为,舆论场是指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这表明,舆论场作为具体的舆论环境,不同于普通的社会环境,普通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生活、生产的社会空间,它不一定生发舆论,而舆论场则是人们相互作用、刺激并由此产生、发展舆论的特殊环境。舆论场的这种吸引力,我们称之为舆论场的强度。

舆论发生的环境及实操分析

舆论都是在具体环境中产生的,起始于某一具体环境,这种围观环境被称为舆论场。所谓“场”,它包括自然场、社会场两种形态,自然的“场”指的是特定物质相互作用的空间;社会的“场”指的是相互作用的物质或观念上的空间(有时包括时间)。舆论场是社会场的一种。

刘建明认为,舆论场是指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人的舆论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包含多人的体验、现实需要及相互反射和对应的量。[6]项德生认为舆论场是特定的舆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能量的时空范围。[7]关于“舆论场”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学者们的论述,有两点共识可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概念。一是舆论场是特定的群居群集的空间,是舆论场的外观或物质性的形态,这是舆论场的首要条件;二是舆论场是人们借助意见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由此形成的能量交换过程,即需要无数人在人群高度密集的地方进行信息交流,产生强烈的意见互动。看来,仅有群居空间,而无意见的能量交换,是不能形成舆论场的。因此,舆论喜欢喧闹的市区城街,流播于群居群集之地,如集市庙会、茶楼酒肆、商店广场、集体宿舍等。这表明,舆论场作为具体的舆论环境,不同于普通的社会环境,普通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生活、生产的社会空间,它不一定生发舆论,而舆论场则是人们相互作用、刺激并由此产生、发展舆论的特殊环境。[8]

刘建明在《社会舆论原理》中指出,构成舆论场有三个要素。[9]

1.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

一方面,同一空间人员密集度越大,就越能构成人们交流意见的条件,在多向交往中自由倾诉各自的观点,众多意见交融、碰撞,极容易形成一种或多种共同意见。另一方面,同一空间各种意见的交流越频繁,互动性越强,关注度越高,舆论场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大家一致认同的意见越容易出现。舆论场的这种吸引力,我们称之为舆论场的强度。舆论场的强度从根本上讲是由意见交流与互动的频率所决定的,人们议论得越多、越频繁,舆论场的强度也就越大,即各种意见的交流越频繁,争论也就越激烈,舆论场的吸引力就越强。广义的舆论强度是指经过激烈的意见讨论,某种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意见逐渐被认同,成为吸附、同化分散意见的核心,即形成舆论。[10]舆论强度对事件发展能起到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即舆论场的强度决定了舆论的性质和强度。

2.舆论场的开放度(www.xing528.com)

舆论场开放与否,不仅关系到舆论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舆论的质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舆论的正负方向——产生正确的舆论还是错误的舆论?舆论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社会建立起来的纵横畅达的意见通道,在一定场所内形成的舆论往往是整个社会动向的反映。舆论场的开放度还包含着这样一种含义,即社会环境有宽松的言论自由,人们的思想和议论对个人不构成危险,舆论越容易形成,也越有可能采集到正确的样本,除此之外,局部社会环境的开放,必须具有各种信息畅通的渠道,和外界的各种意见经常处于一种交流状态。[11]总之,社会环境的开放度决定了舆论场的开放度,舆论场存在于社会的大环境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

相反,在一个闭塞的社会环境中,意见要么萧条,要么变得单一。由于公众不知晓外界情况,无法正确判断而难以形成正确的舆论,表现出思想的随意性和谬误;媒体不能相对自由地报道,因而也不能形成新闻舆论;政府对事实真相遮遮掩掩,无法得到外界信任,这样很难形成舆论或形成健康的舆论,对事件的解决有害而无益。[12]可见,舆论场的封闭性如果和人员的密度相耦合,往往促成错误舆论的产生,而舆论开放的同时又具备人员的密度,则有助于正确舆论的形成。

3.舆论场的渲染物或渲染气氛

一定环境的诱惑力、气氛能增强某种意见的感染力,使舆论提前形成或气势增强。舆论场的渲染力由许多具体物象组成,如一定场合飘扬的旗帜、彩色气球、口号声、标语、战歌、鼓乐、掌声等,具有激发情绪的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不断产生激发社会情绪的氛围和压力,使舆论呈现波澜壮阔的声势。

依据舆论场内涵,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因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观等,可构成大大小小的舆论场。如果将舆论场的概念用于指较为宏观的时空环境,那么可以将整个改革开放的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中国舆论场”。[13]随着社会时代背景的变化,我国舆论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新华社原总编南振中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概念,认为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刊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组成的“官方舆论场”,另一个是以都市报和互联网为主导的“民间舆论场”。2007年,有研究者提出了社会舆论的“三元结构说”,即能够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政府舆论场,以媒体新闻实践构成的媒体舆论场和以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而形成的民间舆论场。[14]王灿发等学者从舆论载体角度出发,将目前存在的舆论场划分为民间纯口头舆论场、传统媒体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15]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