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舆论实践:意见为本-舆论学基础与实务教程

舆论实践:意见为本-舆论学基础与实务教程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仔细分析陈力丹的“八要素”,我们认为舆论的“主体”“客体”“自身”三者的确是构成舆论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后五个因素则是对舆论“自身”的限制,是意见转化为舆论的条件。一般来说,如果持某种意见的舆论主体数量达到三分之一,便认为产生了一致性意见,舆论也就形成了。舆论的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程度。

舆论实践:意见为本-舆论学基础与实务教程

舆论是以意见的形式存在的,但不是任何意见都可以叫作舆论,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陈力丹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提出了评判舆论的八个要素,它们是: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等。[36]有学者认为,陈力丹的“八要素”,就是舆论的构成要素。本书认为这样的说法欠妥。仔细分析陈力丹的“八要素”,我们认为舆论的“主体”“客体”“自身”三者的确是构成舆论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后五个因素则是对舆论“自身”的限制,是意见转化为舆论的条件。即不是所有意见都是舆论,只有在数量、质量、强度、影响力、持续时间上满足相关规定性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据此,本书认为,意见转化为舆论需具备以下五方面的条件。

1.具有一定数量的意见

舆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支持,不达到一定的数量,舆论就不是舆论,而是少数人的意见。一般来说,如果持某种意见的舆论主体数量达到三分之一,便认为产生了一致性意见,舆论也就形成了。三分之一的数量是舆论形成的临界点,“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主体数量达到三分之一,那么这种意见就不是个别人的意见,而变成舆论了;如果达到三分之二,就不是一般的舆论,而是占统治地位的舆论了。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主体低于三分之一,只能说是少数人或某些人的意见,而不能说它是舆论”。陈力丹认为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是“运筹学黄金分割比例0.618,如果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达到总体的61.8%(三分之二),这种可以说已经统领全局了;如果达到这个比例的另一头,即38.2%(三分之一),这种意见开始影响全局,应该视为舆论形成的起点,这种意见已经从少数人的意见转变为舆论了”。[37]

2.具有一定强度的意见

强烈程度是测量舆论存在与否的量度之一。如果只是有少数人持某种意见,表现强度又很微弱,一般无法将它视为舆论。舆论的强烈程度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用行为舆论来表达,通常行为舆论比言语舆论的强烈程度大些,例如静坐、游行示威和其他更激烈的行为;另一种除了部分通过言语表达外,相当程度上表现为没有用言语表达的内在态度,其强烈程度需要通过舆论调查来测量其量级。前者的强烈程度,一般通过实际的观察、访谈和体验进行估量;后者需要根据舆论调查中常用的各种意见量表分析得来。[38]

3.持续一定时长的意见(www.xing528.com)

舆论的持续性,指的是从舆论产生到消失的时间,也称为舆论的韧性,是衡量舆论存在的另一标准。[39]人们每天接收到数不清的信息,绝大多数也很快被淡忘。只有不多的话题或传来的信息能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形成舆论。而舆论一旦形成,总要存在一段时间,即使舆论客体消失了,人们还会有所议论,因为舆论的发生总是滞后于舆论客体的。舆论的存在时间或持续性是舆论存在的另一标志,短则几小时,长则多少年。人们对舆论的感觉,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舆论通过它的持续性存在,给人不断刺激造成的。[40]

4.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

意见要转化为舆论,还要看该意见是否对意见客体产生影响,如果说一种意见在它存在的范围内没有对客体产生任何影响,那么这种意见便谈不上是舆论,而是一种一般的无足轻重的议论。人们之所以能够感觉到周围存在着各种相近的或相对立的意见,就是由于各种意见在相互交织中时时影响着舆论客体,促使客体朝着主导性舆论的方向发展或转变。所以,这种影响表现为各种意见相互作用的过程。[41]舆论对客体既可产生正向影响,也可产生负向影响。

5.具有一定质量的意见

舆论不同于自为组织的纲领政策,可以对各种问题表现得十分理智,它的自在形态决定了它在总体上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的混合体。舆论的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程度。[42]舆论的质量不是形成舆论的必要因素,但那些理智程度较高的意见最容易转化成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