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舆论与民意辨析,界定舆情概念

舆论与民意辨析,界定舆情概念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舆论、舆情、民意三个概念进行辨析,不是为了割裂三者的联系,而是为了厘清它们的内涵以及当今使用的语境。孙立明对舆情概念进行界定时,体现出舆情概念与舆论概念的差异性和可区分度。(二)舆论、民意概念辨析1.“民意”概念“民意”一词在各类词典中出现频率极低,定义较为笼统。

舆论与民意辨析,界定舆情概念

当前,“舆论”“舆情”“民意”这三个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由于这三个词的研究和辨析都会溯源到同一个英文词“Public Opinion”,因而这三个词的使用较为混淆。大陆学界常见的对于“Public Opinion”的翻译是“舆论”“公众舆论”,港台学者则用“民意”。对舆论、舆情、民意三个概念进行辨析,不是为了割裂三者的联系,而是为了厘清它们的内涵以及当今使用的语境。

(一)舆论、舆情概念辨析

无论是新闻传播学界,还是政界和企业界,都存在着不能准确把握和使用舆情概念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将舆情与舆论混为一谈;二是视舆情为“舆论情况”的简称。其实,舆情和舆论关系密切,有诸多共同和共通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区别。

1.舆情概念讨论

至于舆情概念,多位学者已就此进行过专门的、颇有价值的探讨。对“舆情”的界定,国内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

社会政治态度”说。王来华认为,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3]

“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说。刘毅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4]

“舆情即民意”说。丁柏铨认为,舆情“既可以是得到公开表达的民意,也可以是尚未得到公开表达的民意”[15]。孙立明认为,“舆情就是社情民意,至少包括了公众对公共问题的情绪、态度、意见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且它们经常一同出现在网民的表达实践之中”。[16]

“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及其表现”说。张元龙认为“舆情是社会民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或自己关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及其表现”[17]

研究者对上述学者关于舆情的见解多有援引,故此处不赘述。有关学者在给舆情下定义时,虽然在取用属概念和就种差进行表述的过程中,看法不尽一致,但在一点上认识是高度统一的,即:舆情具有特定含义,而非“舆论情况”的简称。

在众多观点中,丁柏铨认为孙立明的观点最应受到重视。因为孙立明清楚地界定了舆情并阐明了其内涵;并指出除意见之外,舆情还包括公众的情绪和态度,且意见、态度和情绪的主体均是公众。孙立明对舆情概念进行界定时,体现出舆情概念与舆论概念的差异性和可区分度。孙立明的观点与张元龙的观点相似,但张元龙关于“舆情”概念的内涵更为丰富、具体一些,本教材采用张元龙给定的定义。

2.舆论与舆情的区别

舆论与舆情并非等价概念,它们存在着诸多区别。

第一,二者在本体上有区别。舆论本体是公众之“论”、之“议”,是公开表达的“意见”,严格来说,公众的态度和情绪不是舆论的构成成分,虽然它们可以影响特定主体的意见表达并融入舆论之中。而舆情的构成成分则较舆论复杂,不仅包括公众公开表达的“论”和“议”,而且包括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社会问题及现象所持有的态度、情绪。简单来说,舆情包含“论”,但重在“情”(情状、情绪)的表达,且是各种“情”的总和;而舆论则重在“论”(广义的议论),且是一致性的优势意见。

第二,二者在主体上有区别。舆论的主体是多元的,公众、新闻媒体乃至官方机构,都可以是舆论的主体,不同的舆论场阈是以不同主体为主导的舆论形成的。舆情的主体只能是民众,是一元化的,官方不可能是舆情的主体,没有“官方舆情”之说。

第三,在主体的意见是否得到公开表达上也有区别。舆论是公开表达之“论”、之“议”,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而舆情则并不一定公开表露,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人心里虽有意见、有情绪但并不明显表露出来,而是将意见和情绪深藏于心底。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已经形成了舆论;但是面对同一社会问题腹诽者多了,腹诽构成了舆情。

第四,两者在存续时间方面有差别。一方面,舆情的存续时间多长于舆论,这是因为,作为由众议构成的舆论,一旦无人言说和提起,舆论自然而然也就消减甚至消失了;而舆情的构成成分中的态度和情绪,则往往可以在特定主体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中自然留存很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舆情形成在先而舆论形成在后,舆论在相应舆情的基础上形成。即特定舆论是特定舆情的反映,现实中有未形成舆论的舆情,但是无未形成舆情的舆论。某种舆论总是与一定的舆情相对应,一定的舆情不一定表现为相应的舆论。

3.舆论与舆情的联系

不可否认的是,舆情与舆论不仅相关而且相近、相通,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第一,二者客体相同。舆论、舆情的客体都是公共事务或公共问题,它们都围绕同一话题而生、而存、而起、而落。在同一话题范围内,往往是既有舆论,也有舆情。两者之间以同一话题为共同基础和连接纽带,因而往往能形成谐振和共鸣之势。

第二,舆情可转化为舆论。舆情向舆论转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舆情层面的公众未公开表达之“论”,经由外化的过程而转为舆论。二是将舆情中的优势意见转化为舆论。舆情是“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可以说是众声喧哗,是民众不同意见与情绪的集合,但这个集合体不是舆论,只有其中的主流意见或优势意见才可转化为公众的“共同意见”而成为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舆情的范围比舆论要宽泛。

(二)舆论、民意概念辨析(www.xing528.com)

1.“民意”概念

“民意”一词在各类词典中出现频率极低,定义较为笼统。

较为典型的是1986年出版的《政治学辞典》。该词典对“民意”的解释如下:“指社会大多数人对于某一事件或某项政策表现出的带有共同倾向性的态度和愿望。它是一种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18]1993年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将民意定义为:“公意、公言、民心。人民整体意志的象征,全体人民的追求所凝成的力量。一种笼罩整个社会的表层意识。是人民意识、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括,是社会舆论这一意识现象的主导部分。”[19]另外,一些学者把民意、舆论与公共关系联系在一起,比如:1992年孔祥军《公共关系大辞典》中收录有“民意”词条,并从公共关系视角将“民意”定义为:“社会成员对其关心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和意见。是国家实行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在一定社会成员中的悉知、理解、影响的反映,既是国家调整政策的基础,也是国家作出新的决策的前提和根据。”[20]

总之,从以往研究来看,将民意作为独立词条的极少。字典和已有的词条定义比较偏重用“大多数人的意见”“全体人民的意志”这样的概念。但是有学者认为民意应该按照“民”所代表的群体不同而分不同层次,未必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可以是少数民意、个别民意。

王来华等人认为界定“民意”概念,应抓住以下三个特点[21]:第一,民意指来自民间或非政府机构的个人、团体和公众的意见,含公开和非公开的;第二,阐发意见的对象通常是与提出意见者相关的社会事物、事件和问题等;第三,在意见的阐发方式上具有多种形式。

2.舆论与民意的关系

舆论与民意的客体都是公共事务,从本体来看,都是一种“共同意见”或“一致性意见”,在这两方面它们二者相似、相近,因此在具体使用上也容易混淆。

事实上,舆论与民意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王来华等学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区分[22]

第一,民意包括了公开和不公开的部分,只要是民众所想的,不管他说与不说,都是民意。而舆论则从了解公开言论或意见的角度出发,对各种媒体中的思想或意见等方面的信息更加看重或倚重,而在研究方法方面,则更依靠或直接取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也更强调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

第二,民意作为民众的意见有自身的社会心理构造,而舆论一般不强调它的社会心理特征及其心理构成特点。此外,民意还强调研究民众的意见等所包含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后果,而舆论研究则不强调这一方面。

第三,民意侧重于民众对社会各种具体事务的情绪、意见、价值判断和愿望等,是直接来自民众的“心声”。而舆论则可以被区分为国家和公众等不同的舆论,其中既有民众的声音,也有国家管理者(如执政党和政府等)的声音等。在这一点上,民意与舆论之间的区别就更加明显一些。

学者唐远清综合各方面关于“民意”的观点,提出对“民意”的几点认识[23]:第一,民意是舆论的一种类型,是人民意识、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和,也是一种一致性的意见;第二,民意是任何个人或小集团凭借宣言无法自我标榜的,只能靠量化的数据结构来认定;第三,民意是公正和正确的,因为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历史要求;第四,民意是判断社会问题真理的尺度,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和决定性力量,民意不可违;第五,民意的重要性就在于民意是执政者正确决策的依据。

(三)舆论、舆情与民意概念的关系讨论

唐远清在考察了舆论、舆情、民意的概念关系后,进行了如下总结(图1-1):

图1-1

第一,舆情的范围最宽,而民意的范围最窄。舆情是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其中包含着多数人的一致意见,即舆论。而民意是舆论的一个类型,它仅仅是那部分正确和公正的、且能反映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历史要求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第二,民意是正确和公正的,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舆论有可能是人为制造的,错误的舆论误导群众的例子并不罕见。舆情也有对错之分,情绪化是舆情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舆情有时难免缺乏理性成分。因此,舆论和舆情都不能自称为民意。

第三,一般情况下,舆论是需要经过公开表达的,而舆情和民意可以是内隐的。舆情产生和变化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可能受到来自个人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便表达情绪。而民意在被压制时,也可能暂时隐藏起来。

第四,舆情和民意可能是内隐的,故需要借助调查手段来了解真实的舆情。舆论或民意在调查结果中显现,就是那部分绝大多数的一致意见。

第五,舆论强调“共同意见”,而舆情强调“不同意见的集合”,侧重调查各种意见的分布、倾向、强度和发展趋势,提供在某一问题上意见的总体态势。[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