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明代传奇与四大声腔的影响

中国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明代传奇与四大声腔的影响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传奇的音乐复杂多样,16世纪更是出现了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争奇斗妍的局面,促进了戏曲音乐的发展。(二)戏曲音乐的特征中国戏曲音乐起源于民间,经过长期演变而逐步形成。戏曲音乐是众多不知名的艺人选择、加工、提炼、创作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这是一部尚未成书的、具有民族特性的、专业性很强的中国戏曲音乐作曲法。

中国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明代传奇与四大声腔的影响

(一)戏曲音乐的发展

我国戏曲音乐,目前所见的最早记载为公元10世纪北宋时期的杂剧。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讲座》中认为,北宋杂剧在当时的都城开封已经大量演出,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至南宋时,南戏盛行,从而形成了南北曲共同引领风潮的新型艺术形式。根据现存南戏剧本及史料记载,当代学者往往把南戏看作是传统戏曲确立的标志。就音乐方面来看,宋杂剧和南戏的音乐目前已难以全然了解,我们只能通过《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记载,大略地考察其音乐风貌。

元代初期,北方地区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仍然各显其能、各具特色,后来,随着杂剧的衰落,南戏更为盛行,于是,在吸收杂剧音乐养分的基础上,元南戏进一步发展成为明传奇。相较而言,明传奇有着更加庞大的规模和更为自由的艺术表现,它的所有艺术表演形式都是为充分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而服务的。因此,明传奇要比宋元杂剧和南戏艺术更加丰富和成熟。随着传奇的发展,一些长期流传在各地的民间曲调也逐渐加入戏曲音乐的范畴当中来,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地方戏曲声腔品种。比较显著的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这四种唱腔,并称“四大声腔”。从产生和流传地域来看,四大声腔均属于南方声腔,但其中有些唱腔中也保留或吸收了部分北方音调,这正是戏曲在我国南北方民间长期会演传播的结果。在上述四大声腔中,海盐腔产生最早,起初的影响也最大,在整个元明时期,都堪称“一腔独秀”;但是,当昆山腔经魏良辅改革风格更加鲜明后,海盐腔的突出地位逐渐被昆山腔所取代。弋阳腔的产生时间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我们知道它在明代就已经流行于江西弋阳一带了。后来,逐渐流传到福建、安徽各地,甚至传播到云南、贵州分为四折(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一场或一幕),外加“楔子”(“楔子”对剧情起着提示、补充和贯串的作用)。这种戏剧结构形式,是按照音乐四组套曲的形式构成的。其演出形式由歌唱部分的曲、语言部分的宾白和动作部分的科泛组成,并细分行当。其中大多以“正末”与“正旦”为主要角色。演出时,每折戏中的曲由主角一人演唱,其他角色则担任一些宾白和科泛(即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元杂剧的音乐大多是北方流行的曲调,因此也被称为“曲杂剧”。到14世纪末,元杂剧日趋衰落,南戏则更加趋于成熟,超过元杂剧的影响,而发展成为明代的“传奇”。

传奇的结构趋于较长,不限于一楔四折,而是分为更多数量不等的“出”,它所用的曲牌套数,不受一个宫调的限制,可用“借宫”等方法,较之元杂剧要灵活自由;登场人物均有说有唱,改变了元杂剧那种“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白不唱的形式。明代传奇的音乐复杂多样,16世纪更是出现了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争奇斗妍的局面,促进了戏曲音乐的发展。

到了清代,除明代传下来的昆腔、弋阳腔继续流行外,又逐渐产生了梆子腔、罗罗腔、吹腔、西皮腔、二黄腔等。其中以梆子腔和皮黄腔(西皮、二黄)影响最大,一直流传至今,为许多剧种所采用。

在17世纪明末清初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地方剧种,如徽剧、汉剧、湘剧、赣剧川剧、闽剧、桂剧以及北方诸省众多的梆子剧种。19世纪中叶,在北京逐渐形成的京剧,熔徽、汉二调于一炉,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剧坛。清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戏,如柳琴戏、花鼓戏、滩簧戏、花灯戏、秧歌戏以及越剧、评剧、五音戏、吕剧等。我国的少数民族戏曲也十分丰富,它们有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表现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戏曲艺术空前繁荣,进入了百花争艳的新阶段。

(二)戏曲音乐的特征

中国戏曲音乐起源于民间,经过长期演变而逐步形成。演员和乐师是戏曲音乐的继承者,又是创造者;是编曲者,又是演唱演奏者;是第一度创造者,又是第二度再创造者。历史上虽有过极少数的专业戏曲作曲家,但师徒相承,口传心授,集体口头创作是最主要、最普遍的创作方法,不同于欧洲专业作曲家创作的歌剧。因而,中国戏曲音乐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

1.风格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传统戏曲声腔既有明显的共同特点,又呈现出地方剧种风格的多样性。如川剧高腔既保存了传统高腔帮腔、曲牌体、说唱性与歌唱性相结合的特点,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使用四川方言,发展帮腔形式,加入了复杂多变的川剧锣鼓,创造了独特的“一字板”等。因此,它大不同于赣剧、徽剧、婺剧、湘剧中的高腔。以湖南高腔而言,就有湘剧高腔、祁剧高腔、常德汉剧高腔、辰河戏高腔四大流派,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地方风格。(www.xing528.com)

2.创作的群众性与专业性

中国戏曲音乐的创作和演唱演奏,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又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戏曲音乐是众多不知名的艺人选择、加工、提炼、创作而逐步形成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但就其唱腔和伴奏的旋律、演唱演奏的技巧而言,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由某一简单的曲调,发展成具有各种板式、生腔和旦腔的成套的板腔体系,它就包括多种旋律发展手法:节奏的变化,宫调的转换,旋律的扩充与紧缩,加花与减繁,字位的移前或挪后等。曲牌体的戏曲音乐,则包括选择曲牌,如何连接,如何从几个曲牌中择其风格相近、气质相符的唱句重新组成曲牌——“集曲”,如何使用一个曲牌变化地演唱不同情绪、不同字数的唱词等。不同剧种的艺人,都有一套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是一部尚未成书的、具有民族特性的、专业性很强的中国戏曲音乐作曲法。

3.风格的稳定性与变化发展

各戏曲剧种的音乐风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不断地吸收融化其他音乐成分,从而得到丰富、发展和变化。例如,越剧的主要唱腔是尺调、四工调、弦下调,优美流畅,宜于表现温和细腻的感情;为了表现戏剧的矛盾冲突和剧中人物激昂慷慨的情绪,吸收运用了绍剧的“二凡”“流水”,使之逐渐成为越剧的唱腔。豫剧除将豫东调、豫西调融为一体外,还变化地运用了河南曲子、河南坠子、越调及京韵大鼓河北梆子等戏曲、曲艺的音乐成分,也就是说既保持了豫剧的音乐风格,又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

4.音乐的程式性与灵活性

戏曲音乐既有程式性,又能灵活运用,创造出新。程式一词用于戏曲音乐,是指板式和曲牌的基本结构、腔格、衔接、组合、伴奏与唱腔的结合方式、伴奏的引奏、过门、垫头的部位及其惯用乐句、乐汇,以及锣鼓经、丝弦唢呐曲牌的习惯运用方法等。这一套包括唱腔旋律、结构、幅度、字位、节奏的规格,以及伴奏音乐如何与歌唱、表演、舞蹈相配合的方法,是经过长期艺术实践代代相传而形成的。它已在艺人和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艺术欣赏习惯。有修养的演员和乐师,均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本剧种的各种程式,但又不拘泥于程式。“死曲活唱,硬弦软用”,就是对程式灵活运用的概括。许多流传久远、达到家喻户晓的优秀唱腔,都是传统程式变化运用的结果。

同时,中国戏曲的音乐节奏与舞台节奏,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戏曲中的唱腔和伴奏,起着控制整个舞台节奏的作用;演员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语要符合音乐节奏,而鼓师、琴师又要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音乐节奏或松或紧、或快或慢,音乐情绪或欢乐或低沉,或热烈或暗淡,都会直接影响舞台节奏和舞台气氛。

中国戏曲音乐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丰富多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过去,它成功地表现了无数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留下了大量的优秀唱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对戏曲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改革、发展及提高演员和乐队队员的音乐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府与民间一起来保持和开发这一民俗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