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凉州贤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

凉州贤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凉州贤孝一般由盲艺人挟着三弦自弹自唱,其内容主要以孝顺老人父母和歌颂忠义贤德之士的故事为主,劝人向善,教人做贤人、孝子,故而得名。2005年,凉州贤孝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搞清凉州贤孝的来龙去脉,对于发掘、整理、继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凉州贤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

凉州贤孝一般由盲艺人挟着三弦自弹自唱,其内容主要以孝顺老人父母和歌颂忠义贤德之士的故事为主,劝人向善,教人做贤人、孝子,故而得名。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县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曲艺说书形式。

历史上凉州贤孝的演唱者多为盲人,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用老百姓立场唱日常琐事,传说着官吏之外的民间历史,是凉州贤孝民间正身的反映。运用凉州方言唱出来的贤孝,原味土气,悲天感地,极具人情,令人不禁黯然泪下。盲艺人因唱贤孝有德有能,虽不识字,却谙通经书,智慧如海,人们都敬称其为“瞎贤”“瞎弦”“瞎仙”。在中国的音乐史中不乏盲人的名字,最著名的莫过于以一曲《二泉映月》享誉世界阿炳。凉州乡野的瞎贤们,有着阿炳类似的人生叹息,有着阿炳一样的德与艺。

作为凉州贤孝的主要载体,瞎贤走到哪里都是受人尊敬的,欺负瞎贤要受到别人的指责。一旦子女不孝或有霸道行为,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便请来瞎贤,有针对性地唱一场,加以教育。瞎贤从学艺到弹唱,其中的艰辛一般人很难体会。以前,凉州贤孝是盲人的一种谋生手段。家中出个盲人,父母是最为揪心的,生怕以后生活没有着落,所以总是想方设法延请高明的瞎贤师傅,教授贤孝,讨口饭吃。

当然,这样的机会不会光顾每一位盲人,因为能否有资格学习贤孝是需要经过一番严格考核的:第一关,一摸额二摸手三摸脚板,额宽手细脚板硬才能过关。额宽者头大者,意味着聪明;手细者有质感,弹三弦时上手很快;脚板硬才能走千家门,吃上百家饭。第二关考听力和悟性。师傅先唱一段,拜师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诵读熟背,然后放声亮嗓,看音质和音色如何。通过考核不容易,但过关也同时意味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学习贤孝主要靠耳听心记,有时候,为避免外界打扰,盲弦学艺需要待在地窖中,记熟曲目才能出窖。(www.xing528.com)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与其他甘肃民间艺术和传统音乐一样,凉州贤孝也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随着一些资料以及老艺人的逝去,传承氛围正在消淡,凉州贤孝何去何从,不得而知。

2005年,凉州贤孝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搞清凉州贤孝的来龙去脉,对于发掘、整理、继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