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机器翻译:解决语言障碍,智能颠覆时代

机器翻译:解决语言障碍,智能颠覆时代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不通的问题大大制约了工作效率的开展。随着智能机器翻译的时代到来,语言障碍,正在被人工智能有效解决。直到进入21世纪,机器翻译才迎来了真正的突破。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翻译,不再是传统翻译的“点对点”翻译,而是借助拥有海量结点(神经元)的深度神经网络,自动从语料库中学习语法,尝试“拟人化翻译”。机器翻译技术的意义,就在于打破语言壁垒,让所有人都能够快速获得信息和服务。

机器翻译:解决语言障碍,智能颠覆时代

“先生,请问纽约时代广场该怎么走?您懂中文吗?”

“#@¥@#¥%……&……&*”

“天啊,你在说什么?我为什么一句也听不懂?没有人可以帮帮我吗?”

如今,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民众出国旅游的热情越来越高。几乎世界所有地区,都会有“中国旅行团”的身影。然而,语言不通,导致本节开篇场景反复出现。彼此语言无法相通,让我们出行的愉悦感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国际商务贸易活动、国际型会议……语言不通的问题大大制约了工作效率的开展。尽管部分活动已经配备现场翻译,但滞后性、准确性不足,依然困扰着工作的展开。

难道语言障碍问题,会一直困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当然不。随着智能机器翻译的时代到来,语言障碍,正在被人工智能有效解决。

机器翻译并非人工智能时代的产物,早在1954年,IBM展示了一个基于6项语法规则和250字词汇表的计算机翻译系统,可将60个简单的俄语断句直译为英语。随后,IBM不断加大投入研发,不过,彼时的翻译系统,仅仅只能实现“单词翻译”,并不能根据语境精准翻译,导致经常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形,让人摸不到头脑

这种现象,相信我们在很多在线翻译网站中都有所体会。不能理解文本真正的含义,所翻译的内容让人直呼“看不懂”。

直到进入21世纪,机器翻译才迎来了真正的突破。人工智能独特的深度学习法,让机器翻译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对文章的理解,优化翻译结构。这一技术,首先在语音识别中得到了应用,随后在图像识别和机器翻译上得到了有效推广。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翻译,不再是传统翻译的“点对点”翻译,而是借助拥有海量结点(神经元)的深度神经网络,自动从语料库中学习语法,尝试“拟人化翻译”。这种翻译模式,会让译文更加流畅,在符合语法规范的同时,还会结合民众的使用习惯,因此更容易理解。与过去的翻译技术相比,译文质量有了“跃进式”的提升。

“信、达、雅”,这是翻译的最高水准,它不仅需要了解外文的基本含义,更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水准。而这一追求,在人工智能上正在成为现实。

2018年3月,微软亚洲研究院与雷德蒙研究院宣布:其研发的机器翻译系统对新闻报道进行中英测试,无论翻译质量、准确率都已经达到了人类专业译者的水平。微软还邀请世界顶级双语顾问进行盲测,最终结果为:微软的系统得分69.9,专业译者68.6,机器翻译已经超越了人类翻译的水准。

机器翻译技术的意义,就在于打破语言壁垒,让所有人都能够快速获得信息和服务。借助人工智能,即便远在非洲部落的孩子,也可以快速了解当天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中皇家马德里与巴塞罗那的比分。自由交流、不受束缚,这样才能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有助于民众的知识水平不断提升。

技术上的不断升级,让智能翻译有了应用的可能性。尤其当场景不断丰富,它的实用性、价值就会得到更加明显的体现。(www.xing528.com)

最实用的场景,就是“出境自由行”。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无论身在餐厅、酒店还是旅游景点,机器翻译都是我们体验异国风情的关键

例如,当我们走进土耳其一家风情餐厅,一旦没有翻译做协助,那么面对餐单时就会一筹莫展,如果再少了配图,那么点菜只能“听天由命”。哪些才能真正体现出土耳其美食特点,我们只能一通胡猜……

但是,一旦有了智能翻译设备的支持,我们会很快了解到每一道菜的名字是什么,它就有哪些特别之处。甚至,它还会自动进行互联网关联,详细介绍这道菜的历史、口碑,让我们轻松了解这道菜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真正大快朵颐!

美食如此,服装、纪念品、旅游景点等亦如此。

更大的应用场景,则是经济层面的应用。以百度翻译为例,免费开放API支持了超过7000个第三方应用,这就意味着进行全球互联网经济往来时,我们可以轻松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无缝沟通。甚至,很多俄罗斯用户凭借这一系统接入淘宝网,将商品信息翻译为俄语,即便他们并不了解中文,却依然可以轻松与中国进行商务往来。

学术界,同样因为智能翻译的出现,享受到了“智能红利”。2015年,在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上,百度牵头与中科院自动化所以及多家高校共同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机器翻译核心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电子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个项目,能够通过深度学习,让机器自动理解不同单词、短语和句式,并且对专业领域的学术名词进行自动学习,达到精准翻译的目的。

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学者,当遇到一篇影响整个行业的深度论文时,再也不必求助其他人进行漫长的人工翻译,只需通过OCR等识别技术,即可快速完成识别、语言转换,大大提升科研效率!

技术如果不能落地,不能走进民间,那么它永远只是理论,民众永远无法享受红利。

所以,当智能翻译技术已经成熟,各大科技巨头开始快速布局,开始市场化的尝试。谷歌、微软、科大讯飞、搜狗……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正在不断杀入战场。

谷歌推出的Pixel Buds,是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这款产品可支持40种语言的实时翻译,几乎囊括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语言。

微软同样积极布局,与小米合作推出了魔芋AI翻译机。这款翻译机支持60种语言的机器翻译,并整合智能助理,使用更为便捷。

中国语音巨头科大讯飞与搜狗,同样推出了自己的手持翻译机。科大讯飞翻译机支持5种主流语言的翻译,并具备离线功能;而搜狗翻译机在这个基础之上,还具备拍照识别翻译的功能,实用性大大提高。

目前来说,机器翻译设备主要应用于专业领域,但随着技术、功能的不断提升,未来在教育、旅游、社交、跨境交易等领域,它的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

巴别塔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正是因为彼此语言并不相通,人类无法进行合作建造。但是,随着智能翻译机器的出现,一个能让不同语言的人无缝沟通的世界,会不会就此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