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进步,最终落脚点就在于“服务大众”。
PC时代,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然而,受限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它的受众群主要集中于年轻群体。
移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更为便捷的智能手机的诞生,“全民互联网”时代正式到来。但是,移动互联网依然涉及各类较为复杂的操作,中老年人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仅限于“冰山一角”。
直到未来的智能时代到来,AI才会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轻松使用”的梦想。相比较传统PC与智能手机,AI带来的“全维度智能体系”,将会进一步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变革。
AI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尽管当下仅仅只是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但是可以看到:它的应用正在于“民间”——无论小米推出的“小爱智能音箱”,还是苹果推出的“Face ID”,无一例外这些人工智能产品都将“生活应用”作为了切入点。
生活应用,它包含的不仅是能够玩转互联网的年轻人,还有懵懂的孩子与渐渐老去的老人。也许他们无法掌握复杂的操作技巧,但却同样具有“眨眨眼支付、刷刷脸进门”的需求,同样渴望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首要诉求——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以Iphone为例,所推出的“Face ID”即为“刷脸付款”,它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生物特征认证,相比较指纹等传统验证方式,它的安全性整整提升了20倍。
更重要的是:这种更加快捷的验证方式,会大大提升客户用户体验,即便不懂任何智能手机操作的老人,同样可以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老人甚至无需掏出手机,超市中只要在摄像头前露个脸,商品就会从货架上自动取出,即可体验人工智能带来的极佳体验。
这种未来将会逐渐成为主流的刷脸技术,不仅能应用于购物之上,同样可以适用于安检之上。百度就已经推出“人脸识别安监系统”,员工进入百度办公区域不必刷卡,只要通过“刷脸”即可自由进出办公区域。
清晨,老人在菜市场买菜结束后,抱着满满的菜筐走到小区门前。他不必再放下手中的东西,而是对着摄像头眨了眨眼,“咔嚓”一声,门已经缓缓打开;
早上八点,父亲驱车将孩子送到小学门前。由于路况较差,他无法停车将孩子亲自送进学校。这时,孩子一个人走到校门口,摄像头捕捉到孩子的面部,主动进行信息登记,记录到校时间,父亲放心地离去;
傍晚,爷爷到幼儿园门前接可爱的小孙子。他来到家长等待区,摄像头进行面部捕捉,并作出提示:“×××的家长已经到来,孩子可以安全出园。”直到这一刻,孩子才能快乐地飞奔而出……
这仅仅只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细节应用剖面,却生动地展示出了这样的场景:人工智能时代,人人都是人工智能的受益者!人有什么样的需求,人工智能就会有怎样的发展,科技更加服务于人类。
所以,人工智能时代,任何人都可以使用AI,无论成年人、孩子、老人,抑或残疾人。有了需求,就会有改变的方向。
AI诞生的目的是什么?
解决人类的需求。这种需求,既有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如购物、联络、出行等,同样还有特殊工种的需求。尤其借助AI的大数据化、云处理化等底层技术,很多看似较为专业的特殊工种,也会大大优化流程、提升效率。(www.xing528.com)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微信的语音,能够几秒钟内转换为文字,这正是人工智能的功劳:大数据快速比对各类语音,云处理第一时间进行转换,这让语音转换变得不再复杂。
而在过去,这项工作完全需要人工完成——坐席人员首先聆听语音,在电脑端进行初步记录;如果音质较差,还需要反复多次聆听。这个流程,通常需要3分钟左右,与几秒钟的人工智能相比,高下立判。
专业领域的语音转换,会更加专业与精准。人工智能时代下,语音识别准确率高达97%,甚至直播活动,凭借强大的语音转换,现场语言可以做到零延迟的实时字幕,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更为专业的国际性会议,通常具有多国语言实时翻译的需求。在过去,往往需要配备多达数十名的同传翻译,效率低、成本高,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国际性会议,最少会有两名同传翻译定期更换。会议的时间越长,翻译质量就越无法得到保证。
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实时翻译的难度大大降低,同时有效保证翻译的质量。这样的产品,事实上已经逐渐从专业领域向民用领域发展,例如2017年,Google推出了Pixel Buds耳机,这款耳机能够即时翻译40种语言,跨语言沟通不再是难事,被纳入2018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拥有这款耳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只要带上耳机,我们即可轻松“阅读”《人民日报》《朝日新闻》《纽约时报》电台版,即便我们不懂任何一门外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相关从业人士被淘汰。正如翻译家,人工智能翻译系统的出现为他们解决了初步的快速翻译,更贴近场景的翻译依然需要这些专家完成。但是,人工智能大大优化了这一流程,成为提升工作效率的有小助手。
对于特殊公众的服务,同时包括法律、金融、工业生产、地质勘探、海洋勘探等。每一个领域,AI都会通过自身强大的学习能力与高效的操作能力,帮助人类解决过去较为复杂的问题。所以,无论是谁,人人都是AI进化的受益者。
无论对于民生领域,还是专业领域,都可以找到这样的规律: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AI。
需求才是AI进化的基础。人类需要人工智能的协助,所以AI的概念被提出,并不断发展;人类需要场景应用更广泛的AI,那么相关AI就会应运而生。
2017年,亚马逊推出的无人超市Amazon Go就是对于需求的重塑。
对于超市,民众的需求是什么?心烦的事情又是什么?
需求:快速便捷购买。
痛点:排队结账。
几乎所有超市,无一例外都存在排队过长、结账过慢的问题,这是几乎所有消费者的痛点。正是基于此,Amazon Go采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技术自动识别顾客的动作、商品位置以及商品状态,当用户拿到产品后,完全可以无需排队直接离开商店,智能手机能够自动完成结算,真正实现“拿了就走”的梦想!
Amazon Go的诞生,始终紧贴“民众需求”,无论从产品选取方式到结算方式,都在尽可能向民众的需求靠拢。Amazon Go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需求是什么,甚至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模式调整,这是AI最突出的特点。
想想看,我们有什么样的需求?AI正在捕捉你的想法,并将其一点点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