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写作能力依旧属于目标技术范畴,表面上看与课堂教学无关,属于课堂教学能力的边缘范畴,实则是专属于课程作品生成的专项能力。很多教师缺乏教育写作能力,抑或此项能力素养水平都还处于较低层级。也许有人会言读、写、算全都是教师的强项素养,但事实是大量教师的教学写作水平还有待提升,目前已严重制约着自我课程产品的生产。
教育写作能力是一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历练,方才可得以提升的目标技术,非普通的写作素养。如作家,他们具有超强的文字功底,他们能完成洋洋洒洒的文艺大部头,但不能说他们具有教学写作能力。作家写作与教师写作不同,并且其思维方式及表现形式也不同,作家擅长于感性思维,教师写作需要的是理性思维。作家需要对生活进行观察而后提炼写作主题,教师写作需要有强大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作为根基。
教学写作能力,是职后苦学苦练才能累积的一项目标技术,掌握教育写作技巧,是提升教育写作能力的关键性步子。在我看来,教学写作的关键在于拥有强大的思维能力和精通各种表达方式及结构。教学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写作前,如对写作内容的剪裁、教学写作提纲的撰写、教学关键词的把握等。围绕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情况,进行写作内容的剪裁,直接决定作品的品质,作品是否具有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我经常与教师讲,我们一般的教师完成三千字左右的文章,似乎就是其极限,能完成三万字写作任务的就更少了。真能完成三十万字写作量的人更少,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写作提纲的编写能力。关键词的掌握,需要经历多次教学写作,才会悟出它的精妙。特别是写大部头的作品,如果不能把握关键词,几乎很难完成。关键词像一个球心,文章标题对应的是一级关键词,文章或书稿各章节或小节对应的是二级关键词,以此推导下去是三级、四级关键词,关键词达到五级的通常不多。在教学写作中,如果能掌握递减层级关键词之间的包含和并列关系,所完成的教学产品定会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教学写作通常采用的文体有教育叙事、微案例、论文、报告等。下面针对教育叙事和微案例与大家进一步探讨教学写作文体的结构。
教育叙事,即陈述课堂教学中的事,其意义在于借助叙述体裁记下一个个鲜活的富有意义的事件,对教育行为、意义进行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意义。进行教育叙事写作,需要我们能针对课堂展开微观察,选择有一定影响和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与生活事件,抓住“本质东西”,从而进行独特视觉的观察和描写。撰写教育叙事的技巧在于:“没有创新,就纪实,形式多样,长短不一。”《论语》通篇采用教育叙事的写作,是最好的写作范本。如我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8月)中的一篇较短的教育叙事《下次你就坐着回答》一文:
公开课在多功能教室里有序地进行着。
“小芹,你把表现阮恒动作与表情的句子读一读。”
小芹读得不好,不是少读几个字,就是读错几个字,读完时满脸通红。“小芹,你怎么啦?”老师温和地问。
“今天教室里与往常不一样,老师,我心慌,脚有点站不稳。”
“你下次回答问题,就坐着吧,其他同学也可以这样。”
如此的一堂传递着“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新课程理念的课,在师生间或是站着或是坐着的交流中进入高潮与尾声。
教育叙事写作起来非常简单,关键在于有一双擅长发现教育意义的眼睛。教学叙事写作,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内容要真。在特定的环境、人物、时间、背景等众多因素下,才会有一定的故事发生。这要求教师平时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原汁原味”。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二是教育事件冲突要新。叙述对象必须是新问题,把握好教育叙事中人物的角色,用新视觉去洞察新的教育事件冲突,才能使人物角色“更饱满”,叙述更具有“诱惑力”。三是结构要精。抓住“事件本质”,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述,特别是在关键处、有冲突的地方和事情的高潮部分,进行“艺术处理”,切勿“记账式”叙事。四是感悟要深。所选事件(故事)要有一定代表性、突发性、可借鉴性,才能让读者从教育叙事研究中获得一定的理性感悟,并能自觉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在教学时起到指导作用。五是主题要明。必须要有一个明亮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教学理论中会经常被提出来讨论的问题。但它与理论研究中“主题”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叙事的“主题”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是从“实事”中“求是”,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微案例写作,也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写作形式。课堂教学并非都值得记下来,特别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经常性地看到老师们辛苦地做着笔记,原原本本地将教学流程记下来,这样劳神有用吗?我曾多次与教师交流,对自己课堂的纪实或他人课堂的纪实,我们需记的是自我直观感最强烈,感触非常深的那个点,而不是毫无遗漏地记。今年五月,我曾去听一入职教师的阅读课,其中有一个环节引起了我的注意:进入新课学习环节,教师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自己站在讲台的一旁看着下面学生,足足站有两分钟左右。就这一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思考“教师布置学生阅读,在这其中的几分钟时间内,教师该干什么”。课后,与教师们讨论,当我提及这一教学细节,顿时有人发出感叹“这不就是一个有价值的微案例素材?”我们自己经历无数的课堂教学,参与过无数次的听课活动,为何没有教学产品的生成呢?在我看来,除了没有写作意识外,还有就是没掌握微案例素材收集的技巧,不知晓有价值的素材多产生于“带给视角冲击或心灵触动的瞬间”,产生于让自我上心的瞬间。我们还可以换一种视角说明:熟悉+意外,传递熟悉知识的同时,出现意外的地方,便是微案例素材出现的高频之处。(www.xing528.com)
如去年参加一次阅读教学的教研活动。观察这几堂课,我发现执教者在课堂最后的拓展环节,几乎都安排了几分钟让学生以教材为范本,借鉴文中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技法进行写作的过程。表面看,让学生写作仿佛水到渠成,然则纵观生成效果,不免为教学的低效而黯然伤神——笔者思其低效的原因以求突围,顿生“不要轻易让学生写”的念头。随后,我撰写了一篇教学微案例《教师为何主动钻井教学套路》,发表在《中国教育报》。
我们只要进入课堂观察,只要留心就能找到观察点,课后撰写微案例,也就会有充足的写作素材。微案例写作其实非常简单,只要能成功把握四个特点,就能写出一篇质量不错的作品来。其一,微是形式,呈现的只是课例中的一个片段;其二,例(课例)是本质,是情景中呈现的问题;其三,呈现形式,用对话式(教学实录)或叙述式呈现;其四,呈现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片段、教学实录片段、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的纪实以及评析反思和建议。
教学写作其实真不难,关键在于掌握文体结构,我曾给出一个公式:“写作=思维+结构”,为调动大家思维的活跃性,我曾用“正方形六面体”比方,引导人们展开六面体思维:一者前面的,能看到的,认识到前面的是最易看到的,但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二者后面的,能想到的,后面的不放置于前台,但它无时不发生关键作用;三者左右面的,能看到的,能深入对组织、结构进行分解,对其特征进行揭秘,同步让批判性思维跟进以发挥作用;四者上面的,能看到的,感知到上面代表着发展方向的部分;五者下面的,能看到的,感知到下面部分是基础,但这里也是盲区藏匿点。我们观察任何事物,如果能参照展开的“六面体”予以思考,那么不仅能看到现象,同时能看透结构,不仅能感知给予支撑的基础,同时能感触到代表发展方向的未来。如此进行观察与思考,怎会无写作内容呢?
教学写作只要思维打开,有话可写,便已具备教学写作的基本条件,而后只要掌握体裁结构,就能完成一篇高水平的作品(课程产品)。教学论文经常采用体裁方式,论文写作讲究结构的条理化。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结构的严谨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纵观教学论文的结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有明显的结构,二是没有明显的结构。结构不明显的文章,读者难把握其结构,虽隐匿文章结构,但都有着科学的文体结构。多年前,我曾对自己所写教学论文进行结构研讨,最后发现论文写作实质是“技术活”,关键在于掌握文本结构。为此,我总结出了一套教学论文写作的“明结构”,包括五个部分:一是教学综述,即对同类现象或问题的宏观把控,对整个大环境情况进行陈述。二是现象纪实,即对关注点进行微观把控,对问题及现象在小环境的状态进行描述。三是案例呈现,即给予文本案例的支撑,它主要通过微案例的方式积累获取,其中微案例可以多个,组织方式可以是递进的,也可以是并列的,以多角度立体式反映。四是教学反思,即对是什么、什么时间发生、为什么等命题辩护式分析。五是教学意见或建议,要求给出的建议一般控制在三条至五条,朝向量化或质化方向努力,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策略。
教学写作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非常大,虽然没有人明示,但不可否定它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关于写与不写,李镇西老师曾说:“在教育教学中,我所做的,别的老师也在那么做,有人做得比我还好。然而,与众不同的是,我从教书开始就坚持写。是写成就了我,让我越走越远。”
回头再看我与大家有关课堂教学的目标技术交流,主要集中于对教学风格形成、两堂精品课的生成和教学写作等展开,这一切在于笔者认为:习得教学产品生产的目标技术,让自我在课堂教学中多生产课程产品,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当自我拥有无数中间成就值时,自然便已经拥有登高望远的实力。
在乡村教书,职业自信,是职场人进步发展的源泉,是个人最动人的精神底色;职业愿景,是在专业化发展中提升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大公约数。职业自信,是事关人生幸福、职场安全、精神独立的大问题。支撑幸福,除了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外,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只有修炼目标技术,舞台才会被拓宽,底蕴才会在实践中逐渐深厚,自我执行力也才会最终得以提升,进而感知到自我解决目标技术遇到的问题的强大定力。
[1]成尚荣.教学风格的认识与追求[J].人民教育,2007(20):39.
[2]钟发全.让课堂教学在“小溪里接受洗涤”[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2008(2):27-29.
[3]王之望.文学风格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4]卢真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68-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