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修炼,着力于课堂找到适合自我的出路,才是智者的抉择。着力于教育,佐证名师之名的方式非常多,如擅长于示范教学的,擅长于课程建构的,擅长于理论建构的,擅长于著书立说的,擅长于班级管理的……着力于教育教学行事,于某方面有着强大的课程力支撑,关键在于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本领。为师者都有自身独特的潜质,同时也存在短板,自身潜质早已告诉自我可以朝向某一点发展,需要规避自己的短板以防进入死胡同。为师乡村,只要我们立于课堂,有一个聪明的大脑用于对课堂规律的认知,有颗温暖的心用于对教学过程的把控,定能找到给予“非常名”的“非常道”。
追求卓越,构建“精品课程思维”,需要拿到出手的核心本领。核心本领需要教师孜孜以求,更需要有正确的专业抉择,围绕目标让专业技术得以提升。如运动项目,一个运动员只选择一个项目作为核心本领刻苦训练。为师者亦如此,虽然走进课堂需要必备的专业基本素养做支撑,但却并非得样样都精通。然则,我所知晓广大乡村教师的心里已经形成误区,他们大多只认可那些献课型教师。如果只抱有这单一目标价值的认定方式,注定无数教师难有卓越成就。当前,需要改变自我价值的认定方式,对自我潜质有新的认知,而后采用“非常道”,才会有拿得出手的关键本领。
人们推崇的优课,完全可以参照目标技术对其构成予以分解。如大赛中呈现的课,它多是一个智囊团队的成果,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流程的固定,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技术的运用等,不同的人在其中发挥着协同的作用。但是最终,大赛的结果只是对献课教师成绩的认定,导致我们短视,而对其背后人们的辛劳付出看不见。看名师献课,只要对其近年授课情况整体观察,便会发现他们所授课多着力于某一学科的某点,甚至是同一课题在不同地方复制风采。如语文学科名师献课,我没有见过一位名师是全才,能在阅读、作文、识字、口语交际等方面都献课,我也没有见一位名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体裁的文本教学都精通,所见更多的是他们结合自身潜质做选择,如只在作文教学某一方面作研讨,或只在鲁迅作品方面深入研究,将自己的目标技术点确立得非常细,而后加上多年的内功修炼,方才有登峰造极之态。
或许是深受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无数教师目标技术价值取向的着力点虽然定向于课堂,但是视野里似乎只有优质课和示范课。或许是深受宣传作用的鼓动,所见的阅读面只是与此相关的人和事,如窦桂梅执意教书,魏书生改行当教师,支玉恒40岁才走进语文课堂等。外界导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只有自我认定并敢于找到着力点,才会真有贴地前行的感觉。
构建“精品课程思维”,立于课堂需要有自己拿得出手的核心本领。为此,我建议排除两种倾向,一是杜绝“雕虫小技”掩人耳目,二是杜绝“眼高手低”什么物化成果都没有的结局。立足课堂追逐专业化发展,可以通过精进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职场里绝对没有跳过奋斗历程而获得发展的人。在我看来,只有自觉追逐精品课堂,走好人生每一步,把握住发展的关键年、转机年和转型年,达成完全发展以实现跨越式成长,才会对实现教师人生社会价值最大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www.xing528.com)
走进教育职场,站稳课堂,教育人生的每一步都需要抉择。如新教师入职阶段,很多人走了弯路,其中乐于接受前辈课堂经验,进行模仿者居多,但对风格思考摸索者甚少。调查显示,工作前五年,82.6%的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备课与上课情况,仅有10%的教师关注教学风格的形成[4]。而后教师进入分化定型阶段,由于对待课堂的态度和自我的取舍不同,最终造成:一部分教师陷入职业倦怠,对教学工作产生烦恼,甚至厌倦的情绪;也有一部分教师积极应对压力,从工作中不断收获正能量。分化过后,一部分教师退守,一部分教师突破,退守者进入漫长的高原期,敢于突破者坚持创造性地前行,向“准学者型教师”目标发展,而后仍然坚持不懈,由“准学者型”上升为“学者型”。
朝向课堂的方向努力,一个人在确立目标技术时不能盲目跟随大众视角,只有真正的随心和随性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点,通过不断努力才会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本领。这过程,要求我们在入职后一年至五年的关键年,能自我重新认知,开始重视专业化发展方向,力争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本领。我们应看到,真正的名师不是少年靠优质课赛获胜,虽然荣光一身,但若没有多年不间断进阶与转化,没有多年的淬炼与升华,是难以继续在课堂走远的。年轻人成为名师的非常少,虚假的名师只会很快销声匿迹。我们须看到,源于课堂修炼而拥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本领,必然打上个性和品质的烙印,内驱动力系统包括价值观、态度、教育信念、自我效能等体现出的积极和高效状态,不仅有“成熟”,还要有“创造”,不仅有“知识”,还要有“智慧”,让自我有责任担当意识,走得足够远,站得足够高。
我们应注意,一个人在前行中考虑目标技术达成条件越多,往往最后会取得的成功越少。有很多实验表明“思考你在做什么”往往有碍生产,被阻止概念化行为的人比用理性描述过程的人表现得更好。在乡村教书,能否有拿得出的核心本领不在于短板,而在于特定情况下能完成他人不能完成的事情,或有自我生成的课程精品。如果我们在前行过程中不只靠理性,不只凭直觉,而是能把要做的事缩小到可以解决的范围内,那么,促进自我成功的根率肯定会更大。
我们不可忽视,自己的阶段目标没有创新的时候需要技术突围,往往凸显模仿的功效。首先是模仿名家高质量的教学技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找到发展点,获得前进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结合自我选定的方向,找到与自我个性、经历相近的同类型的名师进行学习,在解决面临问题的方式上谋求共通之处。如此长时间吸取精华,易促进自我由模仿走向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