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风格是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属于目标技术系统的外显表征,它也是精品课堂生成的重要条件,与教学主张、教学建模彼此间协作,方才达成合目的性。如若只考究教学风格,只观察教学行为轨迹,也依然会发现存在着系统性,人人都有独特的体质和潜质,神化教学风格,自我行为不落地,最终结局就多如诗人臧克家所描绘之境:“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风格是思想行为具体化的结果,谁在风格研究中追逐行为具体化,谁才可能赢得成功。风格具有相对性,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通过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依靠自我情智行事,促进教学充满特色,体现超高层级与水平。当下问题是,无数教师悲叹生存条件差而意志消沉,加上方向不清楚,感觉前景渺茫而颓废。一个主体意识未觉醒和缺少扎实行动的人,该怎样从头开始塑造自我教学风格呢?
教学风格是目标技术系统的子系统,短时间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通过修炼发挥时间的累积功效,才会促其得以提升。我们观赏名师课堂,欣赏教学呈现的精彩,惊叹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独特处理、教学方法的独特运用以及表达方式的独特设计等,心中无限赞美,却不知名师时时早起,于多年前便开始追逐,而我们却原地踏步。其实,若想在自我教学时彰显思想的张力,凸显语言的韵味,不免追问自我如璞石时是否敢于接受雕琢并全力追逐课程力的提升。
教学风格属于思想行为表征,相对于课堂呈现的显性知识,教学风格属于它的附加值,属于缄默性知识的范畴。专业化发展需要给予自我强大的理由。人群面对此在的“我”,像在茫茫人海中前行一样,出于自我保护,需刻意掌握“融入”的技巧,但专业化发展与之不同,教学风格一旦彰显,透露出的艺术性会接受审视。烈日炎炎的荷池,万绿丛中给予点缀的花红,最具有吸引人、感动人、启发人的魅力,教学风格的呈现也是如此,它多会经受准备之苦,大量铺陈性工作,才会让自己的教学荷塘荡漾着绿意,这一切都只为最后的那点花红被惊鸿一瞥。这过程需要修炼,需要积淀,才能为花红的出场做好准备,最终爆发似的抽身出花红,留下艺术之美。这正如尼采所指出的:“艺术是出场的方式。”这种出场方式,是“对生命最强的刺激”。
教学风格作为课堂教学闪亮出场的凭证,稳定性是其重要表征。笔者认定的表征,都是此在的产物,对于过去再无发展性。我们应看到,今天的此在是未来发展性延展的基础。教学风格稳定性的趋势,多像某位作家某一时期的作品,或某位画家某一时期画作,哪怕呈现不同的内容,也多会体现出统一的风格(艺术化的展示方式),彼此作品间存在着的“亲属关系”,他者一眼便能确认。这种稳定性带给我们理解上的困难,因为我们只有此在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含辛茹苦“哺育”的过程。
面对自我的教学,提炼教学主张,彰显人性关怀,张扬灵性,深刻把握要义,哪怕自己是一块石头,也同样会生成丰富的思想内核和内容。我们必须看到,稳定性属于教学风格的表征,但也更应明白发展性属于教学风格的生命,其稳定性需经濡化的过程,在教学主张、教学建模趋向于稳定之后,于某一时期内方才得以定型。我见过擅长画石头的一位画家,近年画风稳定,在于他所画的石头,尽露“石骨”风韵。当然,这种稳定的画风,在于画家一路走来,勇于对自我这块“石头”雕琢,方存“石骨”气势,最终画石方才如“石骨”。铸就教学风格,同理需要经历不间断的调整、丰富、完善和发展,才可能生成内化。
任何课堂行动,不可能只为完成一事、体现单一意义而存在。即使是常规课堂,我们也必须明白:“风格离不开思想,风格靠思想站立,风格用思想雕刻而成;风格怀着思想行走,风格表达的是思想;有思想的内涵的教学风格,才会如希腊文所认为的风格是‘直线全’,如拉丁文认为的风格是‘雕刻刀’,才会有思想的深度和张力。”[1]我们身为普通教师,只有敢于接受雕琢,才可以在开放的时间内,让思想及艺术充溢课堂。
笔者多年前曾提出“让课堂教学在‘小溪里接受洗涤’[2]”的理念,源于参与课程课改以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杂糅于课堂实践,自我越来越理不清、听不懂、讲不明。那时,我在乡村教书,有新决定,源于聆听了路人建议:“如果选用洗衣机洗衣服,觉得费时,不如多走几步路,到小溪沟里清洗。”真解决此在的现实问题,着眼点是心态,只有多走几步路,到小溪沟里清洗,才会彰显另一番新意。
教学《古诗两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一首《题西林壁》,我采用的是“读、查、画、写、背”的方法。教学后得到反馈,发现已达到教学目标,也突破了教学难点——理解了诗句和诗中所含的哲理,可依旧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
教学第二首《游山西村》时,受“还不如多走几步路,到小溪沟里清洗”的启发,调整先前的预设,抛开教参的束缚,联系生活,引领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这样,多走了几步,给课堂注入了一池活水,结果把课上“活”了。现摘录部分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老师读了这首古诗后,深深地被山西村民们的那种待客之道感动。知道我是从那一句诗中悟到的吗?
生:一定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一句。
师:是的。我读这句诗时,感受到诗人在山西村做客的情景,就像刚刚发生在我们土家山寨一样。我想起到乡下做客时,就曾得到过这样的款待。同学们想一想,他们拿什么来招待诗人的呢?
生:浑浊的腊酒。
生:还有鸡腿。
师:还有其他吗?
生:还有猪肉。这里“豚”是“猪”的意思,不是“腿”。(www.xing528.com)
师:纯朴的农家人,用腊酒、鸡肉和猪肉来招待诗人,那场面不全是在吃呀,可以想象他们一定有说有笑,互致祝酒词。读这两句时老师仿佛听到农家人非常谦逊的话语和诗人发自肺腑的感言。我们再读读,看看哪句是农家人说的呢?从哪几个字词中可看得出?
生:“莫笑”有点像我家招待客人时所说的客气话。
生:农家人一定在说,请您这位大诗人不要笑话我们拿出这样浑浊的腊酒来款待您哟!
师:其实,不只是农家在说客套话,诗人也为这情所动,吃肉、喝酒之时,不免一番赞许。大家再想想诗人是如何做回应的呢?
生:作者见满桌都是香喷喷的酒与肉——“足鸡豚”,一定在称赞今年是“丰年”!
生:以前,在我家的宴席上听客人说“丰年”,我听出了那多有感激丰盛的款待之意。
师:下面,大家再读一读这首诗的后一句。我在查阅资料中,见有些书上说这里是写景发表议论的,但我觉得这两句是诗人吃过饭后,与村民们拉的家常。你们读读,看是不是这样的?
生:是的,他是在说:我来时,只见这里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见柳绿花红,真没有想到能见到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
生:我猜想,当时诗人一定是对山西村熟悉后,才谈出此番话的。这里多有赞美之意。
生:是的,前一句写诗人赞美丰年,说这里的人好,这一句是赞美这是个好地方。
师:此情此景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仿佛大家与诗人一道正重游山西村。作者叙事、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却能处处发现作者的身影。通过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呈现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我们再来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
教学完这首古诗,心中的快感来自这充满活力的课堂。回过头来再次审视,多有一种“山是山”“山不是山”“山还是山”的感觉。在《游山西村》的教学中,能说它游离于新课程理念之外了吗?难道仅仅通过“读、查、画、写、背”几个流程,就能让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吗?以前满脑袋的新课程理念,教学时便显得亦步亦趋。所以我们需要引来“活水”,将实践中所留存的负面影响冲洗干净,以崭新的面貌根植语文教学,以崭新的视角使教学如行云流水一般。
凸显教学风格,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活水,而是缺少轻装上路的思考,缺少引渠放水的思维。课堂本应是学生诗意地存在的一个“意义世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让自己的教学风格与课堂相融。以上是笔者当年乡村教书时的一次教学实录和课后反思,堪称一次引得活水的实证。
教学风格并非奇思妙想,主要是在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落地,是教师自我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在笔者看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增添解决困难的办法,乡村教师有乡村教师的优势,教学实践受启发的方式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只要拥有思想便可给课堂提高质量。课堂教学,像生命的存在一样,也有新陈代谢,需要充足的营养和对机体的调节,需要洗尽其浮躁。给课堂教学“一池活力”,让他人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是课堂彰显教学风格,凸显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的活力,源于对生命连续性的唤醒。课堂教学渴求新思考、新行动,唯有这样,教学才会活起来,才会更有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