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教学模式构成要件,才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构型。研究教育模式,从方向的确立,到过程的展开,再到结果的形成,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锐气,走向一种融会贯通、游刃有余、豁然开朗的境地,才会发现契合专业化成长的规律和发展需求。学会独立地教学建模,其要求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明晰教学主张是作为教学建模的前提条件。完成教学模式建构,让教育“更好”地发生,从而证明自我参与课程改革不是难事,难在拥有对自己力量的确证和信心;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一个教学模式促进改革落地也不是难事,难在成长过程中彰显最根本的力量。在笔者看来,只有掌握建模技术,为新建构模式铸魂,借此自我更新、自我超越,合理决断才可称真正有所建树。华东师范大学陆有铨教授曾说过:“要告诉我你主张什么,而不要告诉我你知道什么!”此言,可作为评判教学建模学习是否到家的标准。
二是明晰课程产品生产是基本保障。掌握教学建模技术,对境界思考和追逐,产生课程产品意识,创生适合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将自我教学主张渗进课堂结构之中,让教学目标更鲜明,让教学思想凸显,方才可称一次完整的践行。我们一线教师与教学建模走得最近的方式是做课题,反复琢磨,将教学主张融入课题的假设之中,相互切磋,将希望达到的目标融入研究的内容之中,用理性思维和思考揭开教育规律,凸显课改的效果和影响,彰显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三是明晰新理念新策略是关键。教学建模实践,需要能体现积极意义。当下是教学模式空前繁荣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教学模式空间泛滥的时代。教学模式建构的学习促进了成长,但建构中若没有渗透教学主张,或根本就只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而没有明确的教学主张,其教学模式价值会打折扣,短效和夭折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学习教学建模,同时做好自我教学主张概念的内涵补充,两者有效结合,其实践才可能真正符合教育改革要求。
教学建模是智慧与理智的相遇,它不代表着每个教师课堂结构的“标准件”,只有真正做实教学研究才可能达到既定目标。在这过程中,需要我们做到走向有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一是能围绕教学主张而生成理论视角,二是能对教育改革要求落地做好实证研究。如此,我们方能从一堆杂乱的现象中理出头绪,将自己对教学的描述、解释、改进、启示等,借助于建构的教学模式产生作用。至此,我们将探讨教学建模的常规技术和教学主张与其整合的话题。
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的概括化,最终找到认同的价值取向。或者说,教学模式是在明确的教育思想指引下,用以计划课程、选择教学方法、规范教师自身行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范式。它孕育于教学经验之中,是经过总结概括、抽象而成,带有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法论体系。我们必须明确自己要什么,因为建构一个完全的教学模式,须融汇经验、智慧和创造,须博采众长,自主创新,深度学习。
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理论和教学实施之间的中介,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建构,需要经历从抽象到具体、从构想到实施的发展过程,其主要程序如下;
第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要求。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有对应的要求出台,需要建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明确与之对应的要求,思考达成的条件,完成新一轮教学技术的训练,有超越前教学模式的打算。只有准确把握教学建模的基准和依据,我们再出发时,才可能因教育观的变化而让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渗透其中。
第二步,确立教学主张。我们不能只是知道教学模式是什么,更要知道有明确的主张,才可能让建构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和理论确立时,既不会犯经验主义错误,同时又能因个人思想智慧的体现,让实证研究得到落实。
第三步,抓好战前分析。教学建模实际就像战前战略路线的研究,有的通过直觉经验予以制订,有的通过理论演绎予以制订,有的通过借鉴创新予以制订。我们必须结合课堂教学需要,以实战为基本要求,寻找好的突破口,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是建构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将采用的战略和战术的确立。(www.xing528.com)
第四步,确立模式特征。我们进行新模式建构时,会与前模式进行对比,必须参考其他模式,而后才可以制订出富有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确立即将建构模式的类型。如查有梁教授参照教育建模特征,总结出了五个类型的模式:“启发—创新”教学模式、“整体—融合”教学模式、“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审美—立美”教学模式、“调查—反思”教学模式。
第五步,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模式的程序是完成目标的步骤和过程,是模式的核心内容。任何教学模式都具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和步骤,简单适用是基本要求。
第六步,确定关键词。关键词的确立通常与教学主张关联,它是整个教学实践的核心表述,就像一个主线一样贯穿和主导整个模式,支配着模式的其他构成因素,左右着课题研究、教学实施的价值提取。如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尝试”一词便作为整个教学中的主问题而予以彰显;如陶·哈斯巴根老师的“过程完整化教学”,“完整化”成为整个模式的关键词语。关键词是建构模式的灵魂,它影响着后续的实践。
第七步,图式解释。建构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的图式化,需要给出简要的诠释,才利于操作。这一过程需要对教学流程精准阐释,需要对应用理论精确渗透,需要对教学行为要求予以规范。图式表达配合文字解读,是学习、实践、升华的过程,不能指望一次确立就达到要求,之后还需要不断总结、提升和修正。
第八步,教学试点。一个教学模式被建构,并不表示它就是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优化的代表,更多的还只是教学主张猜测的表达,还只是个人教学思想的具体化,此时不宜大面积推行,而应在自己的课堂试行,或在小范围内试行,参照假设进行检验,以进一步对其流程进行修改完善。
第九步,建模评价。完成建构模式的试点,进行推广前的价值评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条件成熟、许可的,要配合课题以论证,可以通过重要会议予以解读,或通过知识产权机构授牌等途径。
从实践育人出发,关注学习,立意课程,研发技术,规范管理,学科跨界,开放互动,这些有关教学建模的秘密在于,用有“根”的行动破解课程实施的难题。教学建模尝试,我们不可能保证一次尝试终生受用,只要结合自我教学主张进行课堂新模式建构,以往解决问题的方式、标准都会发生变化,只有当新教学模式被确定,选择问题被认为有解,新教学模式才会被认定是践行的“沃土”。
目标定好,落地很难。模式建构本就属于尝试过程,其中程序和建构方法的应用,不会像文字解读那样充满逻辑性,更多的时候是多种流程同步进行,如模式建构前六步,都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我们只有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强化理论渗透,才可能完成一次高质量的建模。基于此,我将进一步针对在建模过程中如何渗透教学主张展开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