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教学主张的提炼,需要一系列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变革探索。我们应明白,教学主张是有心人的事。在此,链接张齐华“文化数学”的故事。
当张齐华把教师三年一度、人人必做的《我的地平线报告》递交给“报告组委会”后,满以为自己对未来三年高起点、高标准的职业规划,可以得到评审组的肯定与赞誉。没想到,来自评审组的反馈意见竟然是:“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与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你对自己的课堂期待不能仅仅停留在‘拥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上。未来三年,你应该着手确立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唯有如此,你才可能真正实现由经验向理性的迈进,进而在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跨出最关键的一步……”
要想建构自己的教学主张,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主张的基本内涵。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张齐华查阅了中国教育期刊网上所有与“教学主张”有关的理论与实践类文章,并对这些文章进行了分类整理与系统学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推进,他对教学主张内涵的理解也不断清晰起来。所谓教学主张是“教师在个人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蕴含着教师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在内的,包括对于什么是教学、教学的目的以及如何开展教学等方面的见解和认识,是教师个人对教学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化的认识。”这突破了张齐华对教学主张的狭隘见解。也让他认识到,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有经验”和“有思考”的层面,而应该用理论来充实经验,在将零散的、浅层的、模糊的思考转化为系统的基于数学文化的课堂上,张齐华老师深入思考深刻的、清晰的教学主张。
学习他人的教学主张不难,但要真正建构自己的教学主张,谈何容易。在评审组针对《我的地平线报告》组织的一次中期评估活动中,成尚荣老师的一番建议再次给张齐华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教学主张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它一定是在你自身丰厚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离开自己真实的实践土壤,凭空创造出的教学主张终究没法烙下你自己的印记,也必然是没有生命活力的,是走不远的。”
一语点醒梦中人!放下已经拟好的诸如“深度数学”“智慧数学”“灵动数学”等教学主张的“名片”,他开始将目光重新投向自己的课堂。他自己十多年来积累下的数十节比较成熟的、烙下自身鲜明印记的“研究课例”,不正是寻找、发现、建构自身教学主张最好的“土壤”吗?于是,那些已经封存的课例重新进入张齐华的视野,他开始重读、探寻、思考、梳理、求同、归纳、摒弃、建构。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这么多年的数学课堂,竟然也有着一条比较稳定而清晰的价值脉络蕴藏其间。只是由于缺乏“第三只眼”去关照它、发现它,以至于它一直以一种粗放、无意识的状态散落在那里。
随着阅读、反思与探索的不断深入,一个关键词渐渐浮出水面——文化数学。思考及此,关于“文化数学”的教学主张已渐渐清晰起来。所谓文化数学,是指用作为文化的数学,引导学生经历、参与、发现其形成发展的生动过程,感悟数学文化的内在基因、价值与魅力,使学生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思维方式、数学思想、精神品格等方面获得有效的浸润与提升。
从此,教学实践不再只是一次次重新出发,“文化数学”成为张齐华未来每一堂课的灵魂所在,成为他始终坚守、不断实践的教学主张。如今,“文化数学”已然成为张齐华鲜明的教学主张。回首曾经走过的路,如果没有《我的地平线报告》的“逼迫”,没有随后引发的持续不断的学习、研究与实践,他的数学课堂或许还在经验的泥潭里摸爬滚打。可以说,是教学主张的确立,让张齐华的专业成长迎来新的发展与机遇。
我们必须超越长期以来生成教学主张的固化模式。笔者见无数如张齐华一样的名师谈教学主张,无不谈到它改写了“我”的教育人生。从张齐华关于“文化数学”的产生过程,可感知到教学主张强大的生成性,以及拒绝“固化”和“僵化”的思维方式,它以一种灵动、智慧的方式适应教育实践需要。客观上讲,教学主张提炼是“个人知识”的概念化,它绝非空泛词语和抽象概念的融合,通过教师主体自觉和一系列的理性思维活动,促进一般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之间碰撞、互动与转化,从而让其具有缄默性理性色彩。(www.xing528.com)
重构自我的生存、工作和生活状态,才利于自我有勇气进行教学主张的提炼。美国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说:“那些不应用哲学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6]教学主张的提炼,本就是具有创造性的行动,是教师个体体验和感悟到的关于教学的元知识和元策略,是与教师认知、情感、意志相结合的品性,是教师话语结构化了的“活”的个人教学经验,是教师以教学理论原创者身份置身台前的前提,对于引领课程改革具有非凡意义。一位教师能确立自我的教学主张,最大价值在于可以促进自我教学实践理论的提炼,使教学在成熟观念的引领下更高效,以表达对教学的真切希望和诉求,让教育更“优质”。
教学主张与一线教学紧紧相连,绝非与一线教师无缘,也绝非卓越层级教师独有的特质。一位有着现代教育理论和知识底色的教师,定然有提炼教学主张的本钱,只要其敢于擦亮个性化的生命底色,开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意象,强化自我效能,一定会有新的突破。作为一线乡村教师,亟待自我意象刻画时,对“我属于哪种人”不妄加定性,对自我品性不妄自菲薄;亟待自我信念理想塑造时,能超越空间概念和过去时态概念,以未来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为基础,提升自我效能感。只要结合自我诉求立身教育,对教学主张提炼有信心,定能在未来有收获。
提高内生动力,构建自主管理能力,只要我们合理把握教学主张设置的目标高度,合理提升自我效能感,产生行动动机,就能正向关联,就能合理归因,从而即时行动。我们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的是能努力克服专业上的不自信,让自我独特的潜质被激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成功的要素,促进自我人生价值正向发展。当下,借助教学主张改变自我教学或许人们依旧感觉难为。其实,砥砺前行,在路途中的障碍多是虚掩,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勇气、有毅力,那么在拐角处才可看到另一番风景。
如前面章节提及,笔者本资质平平,并且短板突出,但深知教学是职业生命的立身之本,一切成就源于成功转向,最终将着力点锁定在教育教学研究上。
给笔者带来成就感的并非发表的教育科研论文或出版的那些著述,而是我这样一位边远学校的乡村教师,敢于开启教学主张提炼之旅,提出“教育原规则研究”为一生的奋斗方向,从而全身心投入“教师教育教学根部力量探索”已近二十年。注意力集中于一点而不分散,并且多年如此,人们可想象水滴石穿似的累积而产生的力量,以及知晓积跬步至千里的道理。如我,哪怕再蠢笨,也定有开窍之时。
记得去年向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原副所长谭绍华老师请教的情境。他提醒我:“‘教育原规则研究’方向你不能丢,还得尽全力研究。否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与谭老师交流时,由此联想到自我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顿悟“教育原规则研究”是我于乡村踮脚跳起的芭蕾舞蹈,是我羸弱之躯在教育科研领域的立身之本,依旧需要继续坚守。
如笔者一样的草根教师欲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寻求变革的起点提炼教学主张,但令人惋惜的是很多人要么在自我效能感上出现问题,要么对教学主张的认知出现偏差。实现专业发展与跨越,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前行的路非常宽广,但并不表示一定就能踏上快车道。我们应坚定信心,主动而积极地提炼教学主张,把握好前行途中的新支点,开启自我专业成长的全动力,让带有个性化的教学见解充满理性,勇于投入教学改革,最终才会真有美好的未来,自我教育理念、教育志向和教育思想才会成为招展的一面旗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