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教师之路:铸就强大课程力,实现改革成果

乡村教师之路:铸就强大课程力,实现改革成果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铸就强大的课程力,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应着力于两大误区纠偏。这成为当下中小学教师队伍课程力低下的缘由。我通过文献研究已基本清楚,已经被发展起来的课程力,不仅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还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只要静心观察,便能发现那些拥有高效课堂和课程力的教师,总在不断地提升自我的课程效能意识、发展意识、精品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并且有着显著的物化成果。

乡村教师之路:铸就强大课程力,实现改革成果

当前,我们应围绕课程力且思且行。铸就强大的课程力,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应着力于两大误区纠偏。一是走出专业水准依附承担学科层级化的误区。有一伪命题是:“教师的专业水准,会随着承揽教学年段的层级而存在,并存在逐级提升趋势,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普遍低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高于中学教师。”这成为当下中小学教师队伍课程力低下的缘由。二是走出普遍存在集体性无发展意识的误区。长久以来,我们尽在研究教师的教的目的性——主要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是教师发展。教师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又怎么能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呢?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教师须先于学生发展,或“教学相长”,这样学生的发展才有根基,才是实实在在的,才更持久。

力是最实际的体现,课程力是教师自我的内驱动力系统最实际的体现。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行为往往与思想挂钩,甚至与品格挂钩,一个富有极强责任心、事业心的人,他会在完成常规工作后以提升课程力为目标,让自我强大的课程力为课程建设服务,为课堂建设服务。在前面探讨课程力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时,笔者一直在强调“我的课程力”“我的课程产品”,这是基于意识形态以及行动目的的认知。在提升课程力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强调我们必须找准着力点,调动一些积极条件因素形成合力,并让课程产品不间断生成,从而让自我在教育教学中产生不断向前的动力(中间成就值)。

克里福德·格尔茨在《烛幽之光》中说道:“思想是行为,也要加以道德判断……思想之所以是严肃的,是因为思想是社会行为,因此思想者要对它负责,像对其他社会行为一样。”笔者发现广大的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大脑意识层面中只有教学而没有课程,对课程及课程力的概念知之甚少,这实则是阻断了自我向前发展的道路。

回答课程是什么,进一步理顺课程力概念,才可能真给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新的思考方向,只是这依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我们走。虽然人们对课程力认知存在偏颇,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只关注“怎么教”,而少有关注“教什么”,两方面都忽略产品的生成。一个人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如果其中一条腿功能弱化,还能走得快吗?我们必须弥补有关课程的概念,将被忽视的内容重新拾起来予以重视。课程的本质是产品,考究教师课程力的大小,是以教育教学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课程的创生能力的大小作为参考标准之一。

当前,立足课程建设,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全面促进课程力的提升与发展,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通过文献研究已基本清楚,已经被发展起来的课程力,不仅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还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我在研究中发现,当前人们习惯性着力于课程力外延“有什么”进行归纳概述,遗憾的是对其内涵“是什么”阐述乏力,甚是欠缺。种种原因导致大量的教师不知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甚至不知何为课程建设,我在与教师交流时提及“课程力”概念,教师普遍存在陌生感。如此景况,何谈课程力的提升与发展。(www.xing528.com)

当下教育,因为教师课程力低下,特别难以推行先进的教育理念。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课程力支撑,难以形成“我”“我的”教育思想。自此,也试问谁才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代表?答案直指具有先进课程生产力的人,他们拥有强大的课程力佐证,代表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代表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代表了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

我们应该看到,没有课程力的提升,没有应时而铸就的教育思想,一定办不好教育,一定培养不出有抱负的学子。课程力的实质是反映课程(产品)生产力的大小。为了提升课程力,为了拥有现代教育思想,我们应永远行走在修行的路上。努力向大师学习,积极吸纳,勇于实践,全面提升自我的课程生产能力。只要静心观察,便能发现那些拥有高效课堂和课程力的教师,总在不断地提升自我的课程效能意识、发展意识、精品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并且有着显著的物化成果。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应努力提升自我的课程生产力,向人师看齐。我们更应该明白,教师的核心素养代表着什么?掌握课程力代表着什么?当前,我们有三个任务:一是围绕课程力,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二是围绕课程力,明白“从什么地方来”“要到什么地方去”“要去干什么”;三是围绕课程力,明白“想什么”“要什么”“有什么”。

全面提升课程力,追求课程产品生产,物化效果是打破传统基础教育改革最有效的法宝。基于课程力求发展,只有敢于探讨、热衷推陈出新,才可能依托客观条件而更有作为。在笔者多年自下而上的观察中发现,给予物化效果的追求,同步相伴教育实践的过程,更多创新成果的生成出现,有利于不再绕开考试这一认定方式,有利于促进人的培养目的实现,包括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