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更多对课程力概念的解读和笔者对课程力概念的解读发现,两者之间真要进行一个区分比较,那就是“道”与“术”之间的差异。更多对课程力概念解读着力在“术”上做文章,讲述如何行事的方法,如前面提及徐万山老师针对课程力概念的解读,让人读后便明白课程力解构的方法,知晓提升课程力的着力点在于“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评价课程”等。笔者将课程的本质属性归结于产品的定论,指出课程力是课程产品的生产力,指出课程力的大小直接决定课程产品的质量高低,很明显此论述以“道”为起点,从而展开对课程力概念的解读。两种概念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但存在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的区别。掌握“道”者,即掌握规律者,事情做起来才简便,才会因目的性明确而提高成功率;掌握“术”者,即掌握方法者,做起事来才不会走弯路,更易将目标变现。当前,最佳的办法是“道”和“术”的结合,懂得为什么需要提升课程力,懂得提升课程力的关键在于有课程产品的生成,同时掌握提升课程力的支点以及方法,让所做的事体现出周全。
我在讲解课程力提升的过程中,明确“道”是前提,掌握“术”是保障。如果明晰课程属性是产品,课程力直接的佐证就是课程产品的生产,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切行为的根本思想与逻辑应以产品生产为起点,只是如此的“道”属于缄默知识范畴,目前依旧属于“底层逻辑”,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真要得以全面认可还有待时日。对“道”进行有效把握,结合“术”才能真正达成目标。为此,笔者强调基于“术”来理解和汲取课程力概念,以求生产过程具有科学性。老子《道德经》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以下,笔者针对课程力“是什么”之道,再针对提升之“术”进行解读。(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