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一块“璞玉”,懂修行的方法,则完全可以除去杂质而让玉的一面显现出来。“画短为长”[1]的故事不知大家听过没有?故事虽属虚构,但却能让我们明白巧妙雕琢的重要性,瑕疵部分哪怕突出,只要合理处理,依然可以勾勒出一幅国王射雕英武图。试想,画家没有巧妙构思,能完成所交办的任务吗?接受修炼,无数乡村教师如我一样,真实情形多像是独眼瘸腿的国王,或普通话水平低劣,或书写水平不高,甚至存在其他方面的硬伤,若不能画短为长,怎能完成雕琢任务?一块璞玉接受雕琢,去除杂质,结合材质合理定型方为上策,如若真要去追逐品性,也并非易事。
修行,去杂质,有时意味着取舍。人的一生都希望有许多斩获,如此,目标太多,真能达成的有几何。笔者主张只为一个目标或为几个特定的目标而拼搏,修行中方有精力直接或间接为达成目标而前行。我亦如此,二十多年来只为一件努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一个人只为达成一个目标而修行,成功概率大于多个目标,这道理不言而喻(修行中如何扬长发展,将于后面章节探讨)。如一块接受雕琢的原石,目标过多只会被分散成若干小件,对比其价值,原石被分散成若干小件价值的总和,难以超越作为整件雕琢的价值。我们在修行的征程中,在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教育科研等方面锁定主要目标,独具匠心,必然涉及个人自我价值的认定,达成过程最优化、价值最大化,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一个人的精力、体力和智力都是有限的,若一生只做一件事,接受雕琢永不停止,只会让自我品质越来越优质,只会让自身不断增值。我们身为乡村教师,不可对自我属于璞玉的品质妄自菲薄,但也应明晰璞玉本身的品质,须为铸就无限可能性提供基本条件,而只有敢于将自我置于前台,敢于进行个性化的追逐,才会真让自我价值最大化。
一个人彰显价值的方式非常多,并非任何一个点都适合释放最大化的价值。人因为具有社会性,才会有价值认定需求。在接受雕琢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与主流思想吻合,为找到自我表达方式而努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真不少见,缺少修行艺术的人比比皆是,不知取舍是其主要的原因。很多人修炼不成功,主要源于取舍不对,价值没有得到提升,因杂质留存而使自己依旧属于普通层级。
在修炼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抓好内化的过程,促进内生长。能将璞玉打造成精品,非一日之功,脱胎换骨,需要时刻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被称作“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十分重视热情的作用,他说:“热情胜过才干。”有一位父亲告诫他的孩子说:“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如果你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那么你就不用为自己的前途操心了。”在乡村为师,完成内化,虽不敢提前预知未来,但若敬业,赋予使命,将最佳精神状态激发出来,定然会取得卓绝成就。
内化时需要我们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尊严、成就感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IBM营销总裁巴克·罗杰斯曾说过:“我不能把工作看作是为了五斗米折腰的事情,我们必须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意义才行。”在乡村教书,难免不处于被动的地位,关键在于能用新的眼光审视自我,能在践行中找到新的兴奋点,从而点燃激情。
一个人只有在平凡中进行自我雕琢,才会完成原石朝向美玉的内化;只有不间断努力,才会彰显卓越品质。一个人虽是一块璞玉,如不经受雕琢,那么无数羁绊就直接会成为前行的阻力。如笔者入职的最初阶段,生活中磕绊真给自己带来了不少麻烦。今年暑期,与多年前的同事聚会,她提及当年的一件“趣事”:
那是在她刚生产后,她的先生(我的同学)与我私聊,回家转述了我的一句戏言:“你今生只有生公主的命,亏大啦。”
明显带有重男轻女思想的一句话,让我脱口而出,真没有想到会让她记这么长时间。现在提及虽为“趣事”,当初呢?一切源于我大脑里的偏见。其实,一个人修行到一定高度,如此之类的话绝对不会出口。
接受雕琢,往往相伴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目标要求我们能让心灵得到净化。一个人经受雕琢,心境如玉纯净,定会懂得有嘴不等于随口说,懂得有手不等于随便做,言行透露出的定然是高贵与典雅。现今,想起“范跑跑事件”[2],无不让人深思。(www.xing528.com)
一个人的修行非一次就能完成,只有通过无数次雕琢,经历长时间修行,言行才会彰显高贵品质。在修行中去杂念,心境自然会淡定。
今年,笔者所在学校订制绩效考核办法,其中包括教育科研成果部分,我参与了对其考核评定量标的设计。
注重修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物化成果增添便是其最直接的佐证。说真的,由于我的本职工作就是教育科研与管理,近年我在论文发表、著作出版、课题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物化成果,差不多占所在单位的大半份额。此考核方案的订制实则让我尴尬,若弱化考核量标,这对于其他人而言不公平;若坚持现有的标准,我便成了占总体份额最高的获利者。在订制考核量标的过程中,针对自我提出“只统计不计入考核”的办法,终让全校有关教育科研的绩效考核得以顺利执行。
利益面前而不争,这实是修行的结果。此刻,我想起多年前的另一件事。
那年,我所在学校为了鼓励教师们在教育科研上能出成绩,订制了一个奖励制度,其中针对文章发表制定了按篇给奖励60—80元的政策。那年头,教师月工资只有几百元,发表一篇文章能奖励这么多,标准真不低。到了年终,我对发表的文章进行统计,一共是6篇,盘算着将会获得“四百多元”的奖励,心理美滋滋的。乡村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一般不会太高,办公经费本就不多,当初出台此项奖励制度,往年几乎等于空设,从没有人摘此桃,可谁也没想到我会发表那么多。执行前,校长基于学校财力全面权衡,决定调整此项制度。但我认为既然是制度,就应该坚持执行。这下可好,一个坚持,一个否定,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最终,我拿到了那笔奖励。因矛盾激化,带给我的负面影响让我成长放缓,说句心里话,那笔奖金,有还不如无呢。
接受修炼,要求我们看重的应是价值之争,而非利益之争。以上这些事虽只是个案,但具有典型性。修行,经受雕琢,全部目的为的是提高自身的价值,有文章发表,获得奖励,只能称作附加值。为了奖励而不顾其他,无不有损于修行。其实,有文章发表,是对自我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的证明,为了意外奖励不能审时度势,更会让个人价值下降到冰点。
在修炼中重修行,主动接受雕琢,才会让自我更加完美。一个人由于潜质原因,应谨防雕琢失误所出现的硬伤。一个人修行若达到一定层级,哪怕遇到硬伤也定会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而化腐朽为神奇。像小孩顽皮把一件心爱的衣服划破,手巧的妈妈贴花式缝补,比笨拙的妈妈所打补丁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品格修炼,接受雕琢,不免会遇见一些意外,重要的是我们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品格较高的人,遇事常常能让坏事变成好事;一些修养极低的人,遇见小事,演化成不可挽回的大事,也屡见不鲜。
每一次接受雕琢,是自我思考的落地。正确的价值观,多属于思想积淀的范畴。修行中接受无数次雕琢,才会拥有思想。在乡村教书,并不影响一个人修行,对此特别建议:一个人需要时时处处事事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于人于事于物都能善待。这是修行应坚守的底线,哪怕前行中受阻,难以赢得尊重,甚至是打击和嘲笑,但可肯定的是,这些只会是暂时性的,绝对不会带给自我毁灭性的恶果。自我多年修行告诉自己:一个人只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保持善良的本色,哪怕遇见太多风浪,坚持下去定然有到达彼岸的一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