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落地乡村,做种子是最恰当的事,落地就要开花,否则人生的价值无法体现。
前面,主要针对“我从什么地方来”“我正在什么地方”等开展交流,对“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去干什么”等没有正式开启陈述。我曾在《卓越教师的发展“图谱”》一书中,引用过稻盛和夫有关“心想事成”的观点。
稻盛和夫指出:“心想事成”是宇宙法则。人们常言“思念造业”,所谓“业”就是“因”,就是产生现象的原因。生涯规划中“心中所想”就是原因,这种原因产生的结果,会在现实中出现。所以,我们心中想什么,思考什么,非常重要。
稻盛和夫告诉我们:“你心中描画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强烈的意念,将作为现象显现——请你首先铭记这个‘宇宙法则’。”[1]有人认为这句话过于神秘而不肯接受,稻盛和夫根据多年的切身体验表明,“心想事成”是他确信的绝对法则。
作为前乡村教师的我,其发展历程是“心想事成”的直接例证。我从不相信前世今生,也不迷信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多年前,我是一位边远乡村小学教师,“教书育人,读书育己,写书育世”成了我的座右铭。那时看来,此“心想”多属于“痴想”;现今看来,正因为有多年前的“心想”,方才在今天得以圆梦。一个人在乡村,想清楚“我从什么地方来”“我正在什么地方”,才能清晰地对“想什么”“要什么”做出判断,对五年、十年、十五年的路径做出规划,这远比那些只作形式上的规划,从不付诸行动(或不知如何行动)的规划有意义。内心真需求,才会克服困难,付诸行动,在强大毅力驱动下,人才会一步一步迈向目标。
守住宁静的乡村,需有做好独孤侠客的准备。朝向目标进发,像原野上那一颗孤独的大树一样,独自忍受孤单和无助以及外界的世俗的审视,即使暂时无人欣赏,也要努力向上。弱小并且明显不成熟的初期阶段,外界甚至会极限施压,让你心脏难以承受。但只要勇于坚持,随着自身素养的提高,服务、改造、创造能力逐级提升,压力就会越来越小。只有坚守,拥有优异的物化成果,外来压力才会渐渐消失。(www.xing528.com)
宁静的乡村适宜炼狱,要敢于“心想”而不是乱想,依托自身素养“有什么”作基础。找到适合前行的路线,朝着成为学者或专家的方向前行,第一个五年似乎遥不可及,若前期打好合格、优秀至卓越的基础,习得前瞻理念用于实践,勇于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良课堂,敢于模仿先进经验拓展课程,在关键年埋下伏笔,后期一切才都有可能。
“心想”,应先认清自我并坚定信念向前走。关键年里模仿着前行,经验的习得,是基础能力提升的捷径。第一个五年,模仿是主要的前行方式,但须找到专属于自我的路标才行。纵观成功的前辈,会发现彼此之间没有可复制性。第二个五年,享受独自创新的快乐,发展中最需要的转机年,方可吟唱“前不见古人,后见来者”。乡村的坚守,关键在这两个五年,虽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但事在人为。我在教师发展论坛的交流中,多次聆听到专家和学者的现身说法,讲述坚守十年的重要性,我这“蠢笨”之人的发展历程,也是最直接的证明。抛开荒废的六年,而后从零起点开始,十年苦熬方才有小成,让我在公众前有讲述经历、经验或主张的话语权。
驻守乡村,“想什么”“要什么”很重要,但人不能贪婪,在仅有的五年、十年时光里不能让什么都成为追逐的目标。我的经验是目标越少越好,甚至只有一个目标,这样才可能在五年、十年的时光里集中精力做事,将较少的事或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我们应学会放弃,并果断地只为一事而努力,但这隐藏着抉择风险。如李吉林,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境教育。正如她自己对自我的评价:
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
借此,仿李吉林老师的口吻,我们一同高呼:“我们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们不把任何一种农作物撒进泥土,应把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乡村教育的责任田里。”只有这样,作为乡村教师的我们,在收获季才会有专属自我品牌的产品,可作公粮供给他人,心生满足感和获得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