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教师的幸福之路-乡村教师的幸福之路

乡村教师的幸福之路-乡村教师的幸福之路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是,先祖们先结婚后恋爱,一生也不缺少幸福。考究乡村教师的幸福,发现事实是他们经常处于饥饿似的非常态,或处于半饥饿的不饱和态。幸福的内涵,更多的属于人类独有。我以为,幸福的本质是消费品属性。人们对幸福的态度非常明朗,但人们对此却都处于不满意状态。

乡村教师的幸福之路-乡村教师的幸福之路

它们站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他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他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冯骥才

甘于平庸、随遇而安、没有追求的乡村教师,在我的脑海里早已被排斥在幸福之外。当下的时代处于一个不断进步的态势,而这个时代中的一些乡村教师俨然是“两栖动物”——工作时间里停留在乡村,业余时又回到市里栖居。我们或许可以将乡村教师看成候鸟,他们习惯性地在乡村和城市停歇,不是以四季为一周期,而是白天和晚上交替算一次周期。他们幸福与否?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潜意识里的判断幸福的标准,我首先看重的是获得安全和安全感,换言之,其实就是高质量地活着,或者说活得棒棒的。我也绝对不是固执之人。对乡村教师身份的认定,特别是对其生存与工作空间的快节奏转换,我认为只要生活得舒适,就可以看作是进步的表现,绝对不影响职场价值的认定。

将乡村教师独立出来给予关注,源于这是一个特殊族群,不全因工作地点在乡村,而是因为其秉性里兼具“教师”和“乡村”这两种专属特质。这让我想起我在乡村亲历的一件事。修伞的那件事,已经过去好多年,我依旧记忆犹新。

那天,我拿家里的那把坏伞,来到靠路边的一家修理铺。师傅接过伞,开始修理起来,我在一旁闲扯。师傅没有把断伞骨子拆下更换,而是用铁皮将断成两截的伞骨子包了起来。

“师傅,这样行吗?”

“你是老师?”

修理铺戴着老花镜的师傅,把镜框拉得很低,微微缩睑,用余光瞟着我。

师傅的眼神和语气不带半点鄙夷,我与他互不熟悉,他却猜中我的教师身份,不免让我大吃一惊。很明显,我的言行举止告诉了他——我具有教师专属的特质。

一个人在特定行业久了,性格中自然带有某个职业的特质;一个人在某一区域里久了,性格中也会带有某种特质。专属于某个行伍的特质,不影响一个人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我们所面对的客观事实本身就是一道不可随意选择的题目,如若真可以随意选择,很多命题只能是伪命题。如乡村教师身份的产生,犹如“包办婚姻”,可它不会影响幸福指数。以前,先祖们不能颠覆“三纲五常”伦理,必须尊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上没有自由抉择权,没有选择题可做。事实是,先祖们先结婚后恋爱,一生也不缺少幸福。

在我看来,幸福属于“此在”的概念,是修行的结果。在我的生活阅历和生命历程中,属于包办的事太多,多到数不胜数,对其我不能怀疑,只有执行。而后全因为我理解了幸福的内涵,敢于奋斗,勇于拼搏,从家门开始修筑幸福之路,最终促我踏上幸福的列车

多年的人生经历让我明白:因受限于环境,我只得从乡村开始修筑幸福之路,自然,所付出的一定比城市教师多得多。现在看来,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能逢山开山,遇水搭桥,打破区位劣势限制,为自我铺设出一条阳光大道,否则一生只能在谷底,无缘山顶的美好风光和山那边的精彩世界

一、幸福的“拓荒者”

当我们双脚踏上乡村土地的那一刻,人生的起点便注定由此开始。人生中,往往遵循实用原则:缺少什么,就在意什么。考究乡村教师的幸福,发现事实是他们经常处于饥饿似的非常态,或处于半饥饿的不饱和态。我们必须做幸福的“拓荒者”,才能不愧对人生。

1.幸福的属性

为师者,只有考虑到地缘关系,才会有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分。如若从生命的本源出发,为师者都是大写的人,来源相似,需求相似,结局相似。

探讨幸福,深入物体本性探源,才更接近本真。种族的生存和繁衍,处于需要被满足的基础层面,种族的演化和扩张,根本不属于超越性需要层面。很多动物习惯抛洒尿液圈定生存空间,像野性十足的猕猴抢占山头一样,这只能属于基本追逐。在我看来,这些只属于满足幸福的基础建构,算不上幸福,与幸福的本意有距离。幸福的内涵,更多的属于人类独有。幸福的内涵里包括强大的生产性和创造性,幸福的产生从脱离动物的野性开始,从手能生产工具开始,从嘴运用语言开始产生,它不但能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同时也推动人类创造伟大的世界。

超越本性需要,如果缺乏理性意识支撑,产生不了幸福。“动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够的食物,就会快乐。人类也应该这样,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至少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这样。”[1]在我眼里,幸福具有强大的创生力,基于需要层面从属于有价值物质或稀缺物质,具有魅力。从古到今,只有人类独享幸福。其他任何高等动物如老虎、狮子、鳄鱼、豹子等,它们中有谁像人类一样能满足饱暖?众多动物一生大多时间处于饥饿状态,被固定在食物链的某一环。人类超越自然界,超越时空,不只谋当下,还能规划和畅想未来。唯有透露出强大的合目的性,“幸福”才能被幸福的人们拥有。

我以为,幸福的本质是消费品属性。幸福不易保存,属于马上消费的物品,这就是人们哪怕储存大量的物品和钱财,依然还在努力追逐心中幸福的原因。这也是幸福永远紧缺,需要一代人去谋划和创造的根本。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幸福具有物品属性,只属于无价无市的物品,甚至从属于物品彰显“占有”特权。但幸福与物品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幸福具有理性,而非像一般物品那样具有野性,可以通过掠夺的方式占为己有,而让人失去理智。

人们对幸福的态度非常明朗,但人们对此却都处于不满意状态。人们对于幸福的判断,往往因标准不明确,因“缺少什么”“想什么”“要什么”等想法的不明确,时常让幸福处于非理智状态,甚至失态而缺乏判断力。这些,被美国加州大学积极心理学家桑雅吕波密斯基总结为:“人往往会被所谓‘做到某件事就能幸福’的‘幸福神话’所束缚。”如有闲士观看《蜗居》,整理出四十句大有深度的经典台词:

①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4万还是“你妈”,6万就成了“咱妈”了!幸好这钱拿回来了,否则估计你嘴里就是他妈的了!——苏淳告诉妻子海萍,自己从父母那借了6万块钱买房子时海萍大喜过望,苏淳有感而发。

②奶粉要进口的,尿布要名牌的。进出都要钱,你整个儿一双向收费,比通信收费还狠啊!——海萍对刚出生的女儿冉冉说。

……

③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拥有的比付出的多。人们把慷慨当作一种赞美,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相干的人。——宋思明海藻说。

剧中台词很潮,不仅幽默风趣,充满人间冷暖和心酸,还贴近百姓的生活常态。体悟其弦外之音,尽源于日常生活,是对“缺少什么,就在意什么”的诠释。物质上匮乏,精神上匮乏,才给予人前行的动力,但若缺乏理性辅助,致追逐的幸福发生霉变,可说是常有的事。也许有人会说生活不易,幸福像奢侈品一样,只能望梅止渴,还真不是如此。幸福属于向前的动力,特别是在缺少或渴求得到某种资源、物质的时候,只要充满理性,追逐过程中就能开始享受,而获得满意结果的那个时间点,只能称作幸福被享受的高峰时段。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指向“饥饿幸福,或拥有丰盛食物的幸福”的命题探讨,这样的命题本身就属于不完全命题,属于无价值命题。

做幸福的“拓荒者”,须明晰幸福具有消费品的属性,努力达成条件的满足,让幸福处于不断提升的趋势之中,这样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幸福存在状态的把握,也许更能让我们把控创造幸福的契机。

2.幸福的创造

立足新起点,直面幸福,便不由自主地会发现“想什么”属于未来时态,“有什么”属于过去时态,幸福感属于现在时态。“想什么”带有非常强的目的性,未来时态属于目的的范畴;“有什么”是过去生成的结果,过去时态属于“此在”构建的基础;幸福感具有“此在”特性,其意义在于它是过去的延伸,是未来的拓展,其魅力在于即刻消费。过去和未来都具有时间性,只有永不停息地追求,才会拥有“此在”的幸福。

做幸福的“拓荒者”,创造幸福,需要满足“想什么”的条件,才可能享有。享有幸福的人,“此在”性带有自我存在感,在倾情享受中拥有获得感,才会体现出强大的生产性和奉献精神。于己于他者,创造幸福完全属于高尚行为,百利无一害。

纵观世人的幸福之态,没有固定的生产模式,彼此之间完全没有交集,他者只能通过他者自身产生幸福感,第三方完全无法强加,哪怕是“我们的”,主体也只能是“我”。孕妇生产,新生命诞生虽然给身体带来阵痛,但也幸福;参加马拉松比赛者,克服身体机能极限,长途奔跑为的是享受冲刺时刻的兴奋。当然,也存在即刻付出即刻享受幸福的情况,甚至与需要长时间处于追逐状态才享有幸福,有着同等效果,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沿袭“想什么”“要什么”之后的支撑体系的不同。但可肯定,付出多少不同,获得幸福感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

幸福基于“想什么”“要什么”之后才产生,但没有固定的色彩。不同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使命,都是为了生存、发展、成长需要,而追逐着自我的幸福时光。世界的美好,其实就因为不同人因其需求不同,而在不同轨道上运行,方才使世界变得五彩斑斓。

熟悉幸福应有的属性,完全开启追逐的行程,幸福才会具有真实内涵。一个具有“乡村”和“教师”特质的人,只有真正明确自我“想什么”“要什么”,才会开启专属于自我的幸福之路。能清楚知道自我“想什么”“要什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由于目标偏离,往往会产生幻光,让人永远达不到目的地,感受不到幸福;有时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不能完全明确自我的需求,致使人在追逐幸福的途中走弯路。其实,人在任何时候,只要满足“想什么”“要什么”某一单项条件,才可能让未来“有什么”得到满足,从而获得幸福。就像在本书后续提及的主题章节那样,那些都是通往幸福的路标,它们彼此之间往往没有先后之分,可以同时开始修筑,也可以在某一时段重点朝向某方面进发,甚至可以交叉推进。但可肯定的是整个人生不能只有单一目标,否则就真正被所谓“做到某件事就能幸福”的“幸福神话”所束缚。

3.幸福的追逐

立足新起点,开启追逐幸福的征程,任何一位乡村教师都有专属于自我的道路。“想什么”“要什么”具有时效性,易发生变化和转移。如入职期内的任何一个五年,只要我们细心对比,就会发现随着“生态圏”的变化,满足幸福的条件和要求都会存在明显差异。只要对其进行线性描绘和分析,就会发现此前时光轴上的幸福,会对未来时光轴上的幸福产生强大的影响。要是对其前后幸福态的趋势进行描述,更能发现幸福态成为内驱动力持续提升的紧缺元素。

在人生数列中,乡村教师复数数轴的表示,比城市教师更为复杂,虚实间进行数值转换,无不隐藏着理性与智慧。不过,只要沿着“想什么”“要什么”的思维起点,寻觅幸福构建的路径,定会明白一切只是幸福的两大内涵。一般来说,它指一种感觉:一种愉悦、快乐或满足感。[2]幸福的另一种含义是“丰富、充实、有意义”的生活。前者集中于对快乐的追求,应对快节奏的生活,产生的快乐多是短暂的,总体而言这种获得感不太令人满意,特别是在“想什么”目标不能得到满足而缺乏这种感觉时,就越会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困扰,时间久了还可能得抑郁症。后者集中于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事,为了满足“想什么”的条件,人们便会朝着自我认可的价值方向前进,坚持做自我生命中认定的事,生活自然会变得丰富、充实、有意义,从而体验到生命力的活跃和旺盛。

做幸福的“拓荒者”,追逐专属于自我的幸福,守住幸福的基点,过完整的人生,才会在回首时没有遗憾。后续展开的论述,有关“是什么”非全然采用描述性诠释,“是否合理性”全然采用批判性诠释,标准全然采用科学性知识诠释,一句话:全都基于能让你“走心”而探讨。

幸福之路需要修筑,但任何人的幸福之路都不会相同,没有可复制性。虽然深知乡村教师在表述身份认定时带有更多勉强,甚至与“想什么”“有什么”有很远的时空距离,但是我坚信,努力的人幸福指数只会越来越高。

二、永远进取的“挖井人”

很多时候,都不能唯心说事。必须尊重事实,不能为凸显某一事物的重要性,突出其特殊作用,以至于眼里只有一物。当下5G+智能时代开启,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城市在当下时代占有的优势,让乡村没有可比性。人们劳心于城市的压力,向往宁静生活方式,城市积攒的优秀文化不断下移乡村,乡村条件得到改善,但也绝不可否定未来至少一个世纪内城市的中心地位。面对严峻的条件,我们只有做永远进取的“挖井人”,才可因拥抱甘泉而有终身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1.完全身份认定

在乡村为师,最怕的是不能精准认知自己,造成认定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紊乱,不能把握人生处于“骆驼、狮子和婴儿”三个精神阶段的特质,不能忍受眼下的困苦。

认识自我,除了认识自体本身与他人有不同的特质外,还必须认识立足于所处的局势位置。时代对每个人而言都相对公平,但由于局势具有不可调和性,所以,有时认清局势比认清时代更重要。对于乡村教师身份的认定,一直强调如包办婚姻似的既成事实,但我依旧认为一个人只要意识保持先进性,只要“三观”具有正能量,劣势也会变成优势。

那是2017年暑假,我到贵州赤水指导几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出行途中,与当地参与陪同的几位年轻人攀谈,两个细节让我久久不忘。一是同行人称我教授,我好面子,只能硬撑应答,途中一位后生打破砂锅地问我在哪所大学教书,那一刻我无地自容,好在我所属单位是市“电大”下设一分校,才让我应付过关。我算是一位经历特殊的教师,在边远乡村小学教书17年,而后脱离教育,然后再回归教育。一路走来,我的知识水平离达到学富五车的水平还有很远的距离,有人尊称教授,虽是对我安慰和鼓励,但假的就是假的,嘴上应答心里却是惶恐的。

到终点还有一段距离。沿途,我与几位后生谈天,打了一个比方:

“大家都曾见过大树吧?伟岸、苍劲、厚重……凡是与仰慕有关的词,都可用以表示自我对一棵大树的认可。”几位年轻人因我的描述,纷纷勾起了回忆。

“站在大树脚下,遮阴避雨的那刻,心情一定非常爽朗。大家发现没有,任何一棵大树的脚下又有谁能依附于它长成大树?”

年轻的人们听我此言,陷入沉思。我接着谈道:“依我观察,大树脚下要么什么植物也没有,要么就只有身性矮小的灌木能得以生存。”

接下来的时间段里,大家由此谈开。我讲述了我的经历,年轻人们讲述他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关于成长话题,耄耋老人都关心,何况身处职场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认识自我,将自己比拟成一粒种子未尝不可,但找到适合扎根生长的地方则非常重要。相对而言,在生存之地越来越窄的时代,乡村的广阔天地,更是适宜扎根与生长的红土地。乡村地广人稀,很多人都不愿意青春与它有太多牵连。能否给予人生准确定位,不只是关系职场价值的大小,更是关系人生的成长是否充实、丰富和有意义。

自我身份认定,做永远进取的“挖井人”,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做乡村教师能静心地扎根乡村,去浮躁,一定是明智之举。如有一天早上醒来,我看着窗外那些婆娑的树,从而有了一番真情告白:

当我醒来时,发现我可能是一棵树。

等我清醒后,发现我真的就是一棵树。

多年来,我可能就是那一棵树,站在那个地方,没有挪动半步。一站就是几十年,这是我毅力的体现,虽然我没有成为参天大树,但谁也不能再藐视我矮小。我的根向内扎得更深,我的枝干向外伸展得更婆娑,除了外显的那些绿从没有减少外,更多内隐缄默的价值那才是更让我在意的东西。

我曾长时间在乡村教书,乡村是我工作的第一站。对于很多曾经如我一样的乡村教师,或正战斗在乡村一线的教师,乡村确是人生工作的第一站。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成为真正的两栖动物,特别是在我非常弱小的时候,乡村如一片海,让我如小龟一样,有了广阔的遨游空间,获得了不一般的成长。甚至,我像小蝌蚪一样,得益于乡村精华的滋养,茁壮成长,似乎当我嬗变成青蛙上岸后,来到城市这一方陆地,身份便得以改变——城市教师。

作为乡村教师,乡村适宜扎根,但视域必须打开才行。城市作为教育、文化的中心地带,真要将自我比拟成一棵树,则必须要强大到长成一棵随时可“安魂”的树。业余时间,除了深入钻研,便是借机到城市里的学校走走,当面向专家请教,近距离与学者谈心,习得城市的前瞻理念,获得先进教育技术与新知,这就像后面我们以专题方式讲述做现代化教师那样,才会真有不落伍的时代气息感。

做一个充实的乡村教师是幸福的,除了能有愉悦感,还能感知到人生的意义。虽然不敢言乡村永远是扎根之地,但是作为乡村教师若能站好人生工作的第一站,依附城市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从而服务于乡村教育事业,就更能从中体会到幸福,让空虚感消除。在我多年的乡村岁月中,工作第一站如果没让我感受到喜悦与充实,认为自我人生有意义且有价值,我定然不会到第二站,换岗且致远。

拥有积极心理,对于乡村教师而言非常重要。就像一粒种子,只有真正扎根土壤,才会让自己拥有发芽和成长的机会。当下这一开放的社会,人们倾向于提高地位和名声,或以增加收入作为“成功”的标准,这多是以牺牲快乐和幸福为代价来换取未来所要达成的目标。我倡导大家要认清自我,全方位努力和付出,最终才能成为幸福者和人生赢家。

乡村作为工作第一站,教师要想做永远进取的“挖井人”,需要思考清楚什么是人生的真正成功,不仅应思考未来的利益,同时还要明白让当下的行动有意义的究竟是什么,从而坚定地迈向通往幸福的第一步。当然,这里必然涉及对工作第一站的正确认知,否则目标错误,就会踏入“陷阱”,让幸福落空。

这里谈的,依然是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定。任何一片土地,都有适宜参天大树成长的可能,一片土地真正能生长出一棵参天大树,定有很多独特、独立而非偶然的因素。追逐成功,是通往幸福之路的关键要素,包括关键的时间、关键的人、关键的事,整个轨迹在于能把握促进成功的脉络变化,带有强烈的使命感,让乡村教师或乡村教育向好的方向发展。

加强空间概念认知,是身处乡村应加强自修的第一课。清醒认识身处乡村的利与弊,才能真正找到出路,才不至于浪费青春年华,不至于妄自菲薄,否则自以为有无限本领,却无用武之地,结果什么事也没做成,受他人鄙视。(www.xing528.com)

2.上进之心不能死

纵观身处乡村有作为,或依托乡村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教师,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上进之心从没有消失”。在生命运动轨迹中,他们全都对乡村有正确认知,能针对乡村时空概念做出精准转换。

在康德哲学里,空间概念是一种先验形式。

对生物知识而言,运动不是自然科学所说的空间中的轨迹;相反,运动产生了空间和时间的结构。外部空间产生于客体之中,外部空间的和时间的秩序不再是既定空间公有的入口;相反,它们对应的是某种实际处境、某个事件。这样看来,空间的深层维度,空间的纯粹形式范畴,这两种概念最终已经被超越。空间也成为一种完成的空间。

做永远进取的“挖井人”,使乡村为师的经历成为推进幸福的导火绳,那么,产生“想什么”之前,得把好“要什么”的隘口。如果获得了令人满意的预期结果或事实结果,那么,所有成功都能超越自我个性特质的潜能。每一个人都有着无限的拓展空间,关键在于思考如何去开拓,同时相伴正确行动。

上进之心包含着勇气和正确抉择。可能在我们的印象中,乡村教师是与保守、落后、闭塞环境相距最近的人,其意志丧失也是常有的事,而有强大发展目标的人往往少之又少。以上问题这就是人数众多的乡村教师群体,其职场获得感少于城市教师的主要原因。“想什么”包含着勇气,这是后面章节中直指“目标是一个人智力的反映”的主要原因。

万事开头难,已经处于职场底端,迈向成功之旅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但这并非不可克服。虽然成功不一定能带来幸福,但没有成功作支撑的幸福一定不会长久。为师者一生主要做两方面的事:一是千方百计促进学生成功,从而享受到育人工作带来的快乐,二是千方百计促进自我专业化发展,让自我服务于职场知识、技能,产生更多更大的价值。做好这两方面的事,需要懂取舍,甚至为了长远利益,牺牲一些时下的快乐。

必须区分上进心和事业心。如同唐三藏师徒一样,一个已经上路的人,哪怕行程艰难,只要朝着认定方向,哪怕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一定会到达目的地取得真经。更多乡村教师经常是千方百计教书育人,却忘记自我专业化发展之事,整个行程就像立志到西天取经的“白龙马”和整天围绕着磨盘转动的“老马”,与其他人相比,虽经年迈开的步伐相当,付出的汗水相当,但最终取得的成果完全没有可比性。

努力之人都有上进心,众乡村教师为教好书育好人,都是具有上进心的典范(至少曾经是)。一位卓越的乡村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不同,在于卓越的乡村教师具有上进心的同时,能将从事的职业演化成自己的事业,最终获得促进教育向前发展的成就。也许有人会言,具有上进之心的人所做之事,都以做“满足灵魂的工作”带给幸福自诩,但事实上,上进之心所带来的幸福只能属于初级层次的享受,真正让自我有强大的专业化能力,给从事的乡村教育赋能,通过事业心满足而感受到幸福,才属于更高层级的超越性需求。

上进心向事业心转化,这期间有一个过程。如果真要发现两者间质的不同,依然在于产生“想什么”“要什么”的想法之初,彼此存在着格局不同,相应的方式也存在着明显不同。这可打一比方加以区别:

纵观当下无数的企业家,他们中很少有人是富二代、官二代。这群人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敢于抓住契机“想什么”“要什么”。可能人们会说,他们都是借鸡下蛋的高手。很少有人发现,“成功越大,越需要支付高额贷款,而要持续支持高额事物租金也需要大量资金”。[3]

最初依托乡村做出成就的先辈数不胜数,时下倚靠乡村登上事业巅峰的教师也大有人在。他们都“做满足灵魂的工作”,其相同之处在于都带有“心理性的成功”,怀着“体现使命的生活方式”的想法,舍弃尽可能多的不必要的干扰,让自我精力、体力、智力、思维、行为等,在一个固定时间内都朝同一方向用力。

做永远进取的“挖井人”,一位乡村教师对生存环境采取扬弃之策,实属成熟与智慧的体现。师者的职业在于传授知识,同时构筑幸福。所以,优秀教师更易创生出教育幸福的事件。努力成为优秀教师,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当然,这对于乡村教师而言,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3.抑制负能量

考究乡村教师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工作环境对教师的影响不亚于职业地位的影响。特别是一位教师身处文化素养、专业修炼、新知识技能都不高的群体之中脱颖而出多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改变所处的环境,对于力量弱小的乡村教师而言非常难,特别是区域文化常常不许可有人独立出来,且基本处于一种“零容忍”状态。甚至对不能同流合污者采取打压的政策,能否“出淤泥而不染”,需要清醒的意识。我作为前乡村教师的代表,初入职场前六年几乎荒废,这全在于自身没有找到努力的方向,没有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没有真正地针对不利于发展的生成环境采取扬弃之策。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不能认清自我发展方向和自身潜能的人,往往会不加分辨地快速融入某个群体,满足被群体接纳的幸福。我现今给乡村教师做讲座时,多次提及一件事:

那年,我像丑苹果一样带着青涩的味道,踏入社会,开始在一所乡镇小学任教。年轻人嘛,刚刚涉足社会,什么都不懂,需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记得有一天下午,做完一天的工作,与一位前辈在乡间小道上闲庭信步。途中这位老师给我建议:

“工作中出现问题,一定要想到最坏结果。只要没有超越原则范围,就不要怕校长,他真不能拿你怎样。我们的人事权,他不能左右;我们的工资报酬,他不能左右。年轻人,该站出来的时候,应该站出来。”

现今,想起那句“不要怕”,不免后怕。无数与我一样接受乡村文化熏陶的同道中人,如若置身于充满负能量的空间,只会延缓自我的成长速度,只会降低职场的幸福指数。发展需要光明指引,最好能与充满正能量的人交往,这是我多次在职业规划的讲座中所提及的“不要与‘坏家伙’在一起”的缘由。

乡村有无数不利于成长、发展和生存的因素,需要用放大镜发现并自我判断其危害,需要用显微镜找出隐藏的病毒。这样的环境,拥有上进心,是做好本职工作、赢得社会认可、产生幸福的基础;拥有事业心,是我们抑制负能量,让自身产生免疫能力和使自我强大的重要成功因子。

任何一位乡村教师都拥有获取成功的潜能,都有以成功享有幸福的万条理由。任何一位乡村教师在一个不理想的环境中去追逐阳光,受挫折是非常正常的事,关键在于受挫后不能让上进心消亡,在迷茫中重新认知和布局,找到适合发展的方向。

做永远进取的“挖井人”,需要明心,对周遭环境有清晰的认知。在一个专业化知识匮乏、群体正能量弱小、不看重未来的群体中,只有拥有敢于做“另类”的决心,才能真正突围。“另类”的胜利贵在坚持。乡村环境本身并不阻碍我们的发展,因为其中少有杂念和烦琐的事务,更易让人去除浮躁。

做永远进取的“挖井人”,需要明志,才能保证共享甘泉。敢于做心向事业和强化专业修炼的“另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正确的事并正确地做事,像后面章节中谈的那样,坚持践行尝试“一万小时定律”[4],定能触摸到属于超越性体验范畴的幸福。

三、专业修炼的“监督员”

优秀乡村教师的相同点是什么?

优秀乡村教师的不同点是什么?

提出这一正一反的问题,为的是重点凸显专业化修炼的重要性。如果抽掉区域特征和个体差异,所有乡村教师生存方法、工作环境、相融文化、性格特征等基本相同,起点如若没有特殊变化,整个人生轨迹几乎都呈现在同一层级。我们已经深入事实之中,基于开端“想什么”“要什么”的探析,同时对“上进心”“事业心”的重要性进行对比,对给予成功、幸福人生的基础、保障等进行充分认定,但还得需要对关键或支点进行追寻,才能真正为乡村教师铺设一条通往幸福的大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此追问优秀乡村教师的不同点是什么。

1.美美地想

优秀教师中包括乡村优秀教师,取得成就可用“各领风骚”形容,努力方式可用“千姿百态”比喻,但其发展方向及企图达到的高度大致相同——谋求专业化发展。他们虽然自身禀赋不同,工作环境、工作对象不同,专业底蕴不同,锁定的发展点不同,但是谋求专业化发展,向好方向发展而努力的路径完全相同。

近年来,我游走于城乡之间,通过近距离观察城乡教师发展趋势发现,存在城市教师受环境影响而基本素养普遍高于乡村教师的现状。但这不表示城市教师取得的成功值和幸福指数都高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虽然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知识获得的更新速度方面不及城市教师,但这不表示他们的获得感就低于城市教师。主要原因在于专业化发展不是专属于某一区域或是某类别教师。城市教师中有很多不注重专业化修炼,只是由于其自身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扎实掩盖了更多人的“不学无术”。乡村教师中太多的人自身素养低下而又不加强专业化修炼,更是被锁定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行伍中。专业化发展是所有教师追逐提升自我的出路,特别是身处乡村的教师更应加以提升,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关于专业化修炼的问题,绝对不涉及他者身份与情感,属于“心想事成”的范畴。我通过研究发现,专业化发展层级不但影响一个人最终取得的成就值,还影响着师者的生存方式以及获取的幸福指数。我曾采用跨界方式,借助《经济学原理》的指引,提出“专业化的附加值等于财富”的结论。其实,如此的价值判断,全基于对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幸福指数产生之源的考究。调查发现,哪怕是城乡教师对换,如果自身专业化水准偏低,乡村教师转变成城市教师,幸福指数依旧处于低端;相反,一位专业化水准极高的教师,到乡村工作,特色更是鲜明,其引领作用会无限放大,幸福指数也会处于高位。对专业化追求属于发展可能性抑或生存第一性的对比,我曾做过很多论述,如:

生存第一性的问题,必须确立。无限潜能,即存在着发展的可能性,但只有依附第一性才真有将潜能变现实的可能。

诸如,向往美丽的城市,向往美丽的家园,如果无生存第一性的保证,这些地方也只能成为栖息的地方。在短暂的歇脚之后,又只能回到那赖以生存的地方,哪怕又脏又累,哪怕恶劣与险峻,哪怕遥远和艰辛,都会不由自主地朝那地方前行。

保证生存的第一性,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本能的驱使。这里生存需要的,当然也包括需求的层次因素。基本需求是最低层级的因素,超越性需求是在基本需求已经满足后在价值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基本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无数人疲于劳碌。

职场生存方式与专业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需要做专业修炼的“监督员”,促进自我不停地朝向卓越方向前行。以上虽然是从满足个人生存第一性为基点而展开的思考,实则陈述的是满足生存第一性之需求,其重要产生之源基于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层级。一个人生存质量可能受多方的影响,促进乡村教师提升生存质量的有利因素相对较窄,但专业化发展却占有很大比例,甚至可言面对乡村的生存处境,专业化追逐是乡村教师提升幸福指数的最佳捷径。

专业化发展,包括职场内对“作为认同的承认”“自我承认”“相互承认”的内在机理探寻。在本书中,我将从教育学的视角审视专业化的两大特征:一是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二是扎实成长的不可替代性,即全面诠释专业化发展,树立明确的目标,或体现出不可替代的自组织性。何谓专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是什么?专业化发展的外延有哪些?专业化修炼的途径有哪些?本书将用大量篇幅给予探讨。我们须明白,强大的专业化发展除了能给予生存第一性的保障外,它还是乡村教师修筑幸福之路的催化剂——“专业化等于尊严”。值得说明的是,此观点源于2018年暑期,参与社区教育管理活动时,我与来自县文化馆的舞蹈排练专家聊天,提及专业化话题产生的一个插曲:

“据观察,我发现‘专业化的附加值是财富’。”言此话题,源于我与她提到专业化水平越高的人,劳动报酬越高。

“每次我参与节目排练,或现场指导大家排练节目,或在工作结束之余,透过学员的目光,我发现专业化的内涵不只是等于财富,还有它更重要的价值——尊重。”攀谈中,这位舞蹈专家结合自我经验,给予专业化内涵的补充,她的话语让一行人纷纷点赞。

也许专业化的内涵,应该抛开伦理成分及其他方面,但可肯定的是只要我们美美地想,树立自信心通过专业化发展便可提升我们的职业幸福感。就聆听专家讲座而言,专家在短时间内陈述自我长期的着力点,介绍取得的经验或展示获得的丰硕成果,让听众似懂非懂,但人们会对其专业水准产生敬佩,并且投上仰视的目光。站立于讲台上的专家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但不可否定的是,他们已经感受到专业化所带来的尊重。回过头来再审视自我,太多乡村教师对自我身份认定信心不足,原因在于从事的工作没有让自我获得足够的尊重以及自身专业化水准长期处于低层级。

2.乐乐地做

专业化发展不是某类人的专利,任何人都可朝着选定的方向前行。现实是,乡村教师中很多人一生兢兢业业,平庸却找不到原因,只好抱怨教师职业。工作认真努力负责不等于专业化发展。不明白专业化是什么,大多乡村教师不明白没有倾注精力进行专业化修炼,其后果是努力没有成果。若发展方向不明,不知道“想什么”“要什么”中应包含专业化内容,认知意识行为层面已忽视专业化追求。这种人哪怕一生奔命劳作,不看准方向前行,专业化水准还是难以得到提升,只会永远处于初始层级。这又何谈拥有丰富的人生价值和支撑无限幸福的底蕴?

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部分时间,用于专业化修炼,对任何一位乡村教师而言,都可称是一种苏醒和进步。一个人只要真正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克服困难的勇气自然会应运而生。在广袤的乡村从教,面对集体性无专业化高层级追求意识的现实,须先让自我明白、清醒,并且进行合理的专业化发展规划,这可能比什么都重要。真正专业化自觉的人不多,他们往往需要专业化助燃。就像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的比方,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第三种是不需要助燃自觉地就能熊熊燃烧的人。我们无数教师属于可燃型,但需要给予助燃的契机才可能燃烧起来。由于身居乡村及自我惰性所致,实现专业化的自我强迫非常有难度。毕竟,学校的存在是为学生提供服务,而不是为教师创造就业的机会。[5]我们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但我们也需要对自己负责。

追逐专业化发展,需要我们乐乐地做。处于初始阶段的教师最为犯难,自身专业化方向处于不明朗的摸索期,此阶段最难得到他人认可和帮助,而且外界压力只会带来负面影响。此阶段的教师像一棵幼苗,有想朝向参天大树方向发展的决心,但他者却难以看到你潜藏的可能性,甚至被他者随意唾弃也是有可能的。虽如此,如若真有专业化发展追逐的毅力,有像战士一样敢于冲锋的勇气,前行道路哪怕千难万险,不间断向前,定能将困难踩在脚下。

乐乐地追逐专业化发展,是一种态度的转变。一个不明白专业化是什么的教师,也忘记了“发展自我”这个立身之本。过多责备和埋怨客观条件的不利,并将之当作自我没有获得发展的理由,这种做法实则是一种自欺欺人。专业化发展属于职场理性和发展自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素养提升提出新要求,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文化心理素养修炼和社会生存组织素养提升等。以上都是本职工作八小时之外自我额外添加的压力。教师身处乡村环境,在处于相同层级的专业化初始阶段,虽然平时也涉及竞争和考评,但这些几乎不涉足对专业化水平的检验,为了加强对教育检测结果的重视,甚至会出现反对专业化发展的声音。就当下而言,那些真能将乡村作为专业化发展第一站,从而迈向优秀或卓越层级的教师,多属于少数的“自燃型”之人。无数属于需要助燃才可燃烧起来“可燃型”的人,横于眼前的是一座无形的大山,而唯有专业发展自觉才可将其移开。

追逐专业化发展非一帆风顺,由于教师职责在肩,出现既要教育教学质量,又追求自我专业提升的多重目标的情况,所以,其修炼过程不免身心疲惫。理想状态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促进专业化素养提升,而专业化素养提升又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但现实并非如此乐观。正如人们提及的高频词“高原现象”。专业化发展在某一时期会出现停滞现象,甚至出现教育教学质量下滑而让人质疑专业化素养的困境。整个过程有爬梯子的感受,前期可能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实现层级跨越就在那一瞬间。若没有坚持的信念就难以跨越,可能最终依旧置身于初始层级。

3.每天有进步

专业化追逐,属于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或保障潜能,属于提前预约幸福人生的行为。虽然很多人向往着职场价值最大化,向往着职场无限幸福,但是因为他们无前期专业化追逐的付出,不明白为什么要加强专业化修炼,致使幸福难以保障,把专业化理解成属于“贵族”似的稀缺物品。

专业化提升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在坚持做“监督员”的同时,还要做“竞走员”,每天都要进步。素养提升多反映于实践中,观察一个人的专业化层级,对其行为结果进行评测,就可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乡村教师族群中不乏专业化修炼的大成者,他们并不受地理区位和社会关系影响而限制其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如专业化素养达到卓越层级的乡村教师,乡村只是他身份的修饰定语。哪怕缺乏用武之地,才华得不到展现,因而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自我一度陷入尴尬境地,但这样的情况只会是短暂的。时下,有人经常提及“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虽然词语中含有“戴上有色眼镜看人”的意味,但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一个人专业素养强大时,“墙内”无法掩藏其香。

人人都有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权利,都享有获得幸福的自由。面对乡村教师群体专业化程度和整体幸福指数不理想的状况,或许理想的方式是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第二次成长,实现整体提升。如若此方法能解决问题,那早已全面实施了。专业化发展属于内因的范畴,外力只能产生促进或影响作用,真正产生决定作用的是自我,只有真正认识到自我“要什么”,专业化自觉才能真让自我“有什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若全都寄托于外力,只会事倍功半。面对无专业化发展意识的群体,如若处于乡村一线的教师自我没有使命感,外力所致的各种积极因素哪怕层出不穷,最终也会显得应接不暇。如经常见专家引领一群人展开三年或五年规划设计,此做法意图非常明确,但试问此引领方式又能产生多大功效呢?我所见的乡村教师群体,除了课程设置中明确告之应干的事,让无数人拼尽全力以达成满意的教学效果外,再难看到他们还有其他专业方面的需要了。处于如此的职场环境中,乡村教师面对未来没有忧患意识,改变自我就显得非常艰难。

乡村教师最缺少什么?真不用怀疑这个群体中任何一人的智力与意志,每个人都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但若没有特殊境遇,周遭是很难达到他们“燃点”的。对他们最大的关怀和支持,在于帮助他们缩短专业化提升过程中走弯路的时间,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找到自我修炼的出发点(生长点),从而促其“燃烧”起来。

关注乡村教育,关怀自我的乡村教师身份,让他们感受到从教的幸福,必须有正确的逻辑生成方式,必须走正确的演化方式,才不至于抓不住根本。影响幸福的生成方式非常之多,须找到真正的幸福之源才行。

幸福是一个多向生长的概念。再次强调,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是促进乡村教师走向成熟的方案,是乡村教师获得生长、幸福的最大保障。

[1]罗素.幸福之路[M].刘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

[2]路斯·哈里斯.幸福是陷阱?[M].邓厂箐,祝卓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悠木崧麻.哈佛幸福的方法[M].范丹,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4]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该定律的核心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需要坚持一万小时,方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5]菲得普·阿迪,贾斯廷·狄龙.糟糕的教育[M].杨光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