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汊港镇位于县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镇东西两面濒临鄱阳湖,分别与万户镇和大沙镇相望,南接西源乡和周溪镇,西北连阳峰乡,东北邻土塘镇。都中公路穿境而过,三周公路在镇中心起站,因而三汊港镇为全县交通枢纽。
三汊港镇因侯家山、阳储山、芭蕉山的三条港水于此处汇合而得名,俗称“港头”,又称“港头街”。三汊港自明代起逐渐发展成镇,清代时为三汊港市,地处景德镇、都昌县城东西往来的要道,又为全县南部货物的集散地和水上码头。
三汊港老街长约800米,路面以花岗石铺砌而成,街道较为狭窄,店铺多为土库门面和活动响板两种,早开晚闭,屋宇相连,接行设肆,相对集中。街西端300米长、3米宽的大兴桥,原名“三汊港大桥”,是清康熙时(1662年—1722年)冯魁三建造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众姓重修,清嘉庆时又重修并改名“大兴桥”。
三汊港老镇有正大街、东大街、东后街、北河街、河街、横街、纵街等街道。正大街上的商铺以百货、布庄、杂货商铺为主,名铺有新太和、新发行、达天全等;东大街上的商铺以医药、食品、糕点商铺为主,名铺有肖永太、玄成堂、德生堂、聂裕和药号、四美饼业等;东后街上的商铺以油坊、百杂商铺、皮品作坊为主,名铺有永春福、吕氏皮货;北河街上的商铺以染坊、铁铺、篾器铺、棺材行为主;河街主要是储运码头,沿河建铺,有走廊长亭,便于货物集散和船老板上岸旅宿,有餐馆、茶楼、旅店、日用百货铺、字画装裱铺和扎纸伞的;横街上的商铺以打金铺、打银铺、缝纫店为主,有很多搬运工、杂工,并定期开设集贸市场;纵街上的商铺主要进行柴、炭交易,设有宰牛、杀猪场地。镇上的农副产品直通饶九,远销皖沪。(www.xing528.com)
三汊港镇历史悠久,行业众多,行业门类齐全,清末民初,行商坐贾百余家。民国时期,很多商铺南货布匹兼营,而且多数是前店后坊。每年春夏两季,镇上的人以白糖、鲜橙、生姜为原料,精制香元条、冰姜片达数万斤。这是官礼茶食,是老幼皆宜的营养补品,堪称全县一绝。冬季,人们又以木梓皮油为原料,加工红素蜡烛,除夕迎春、红白喜事均用得上。红素蜡烛还畅销各地,享有盛名。镇上的各色时鲜百货、糕饼铺、丝线店也驰名县内外,靠船码头的行栈总是一派繁忙景象。一年一度的三相公菩萨过街、五年一次的竖天灯罗天大蘸等庙会的兴盛,同样推动了三汊港的繁荣。
抗日战争爆发后,都昌西北三乡沦陷,都昌县政府于1939年迁驻三汊港卢村,同年,星子县(今庐山市)流亡政府也驻于三汊港杨家山,裕民银行、中学等也随之迁入。那时的三汊港镇成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商贸易日趋繁荣。抗日战争胜利后,都昌县政府及机关团体陆续迁回县城。当时,内战激烈,民国政府发布封锁南北水陆交通的禁令,三汊港镇这个曾经繁荣的物资集散地便顿时衰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