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家埠:古城兴旺,交通枢纽,文化繁荣

徐家埠:古城兴旺,交通枢纽,文化繁荣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家埠古称“徐家埠市”,俗称“埠下”。徐家埠建市较早,据今至少有600年的历史。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埠因地处赣北交通枢纽而成为中日双方对峙的战略后方。从上述进出额两项可以看出,当时的徐家埠生意之兴旺远远超出一个县级市场的规模。当时的徐家埠一靠水运,二靠土车。昔日徐家埠不仅商贾云集,车船辐辏,而且文化生活也异常丰富。

徐家埠:古城兴旺,交通枢纽,文化繁荣

徐家埠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张家岭后港水从镇中穿流而过,入北庙湖后汇入鄱阳湖。岸边楼房鳞次栉比,一座花岗岩石桥连接镇两岸。徐家埠古称“徐家埠市”,俗称“埠下”。

镇上房屋,除了正街铺面,其他多为祠堂,建造年代久远,既有建于明代的,又有建于清代的,还有少数房屋建于立镇前的宋代。街道全是花岗岩石板路面。中街上有座六墩七孔的石桥,长40多米,两侧有石条栏杆,上可坐人,当地人称“大桥”,相传为明初所建,后被洪水冲毁,于清代重修。街上傍河而建的房子半边建在水中,人称“吊脚楼”,别具江南水乡风格,其中,茶座“湖中楼”经办17代茶业。顾客在这里一边品茶一边观赏湖光山色,趣味无穷。走上徐埠大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而高的石头码头台阶。从元代开始,徐家埠人世世代代踏着它搬运、挑水、洗菜、洗衣。

桥南为下街,南侧有片茂密的树林,内有假山、石凳。宋朝时,这里是孙权的后代孙忠发的住处,后被辟为徐埠公园。

徐家埠地处全县中心腹地,物产富庶,水运方便,南可通吴城、南昌,东可达饶州、景德镇、南京、上海,西可抵九江、武汉等地。仗着这个优势,徐家埠历代为都昌农村的重要商埠和农产品集散地。

考古发现,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有较大的部落。刘宋永初年间(420年—422年),古阳县城因湖水南浸而没。唐武德五年(622年),旧都昌县城建于王市(洞门)下游3.5公里处。那里河面宽,河水深,有王市的水运码头,来往船只及货物在此集散,商业非常繁荣。从当时流传下来的《十字歌》可以看出,当时的埠下商业相当兴盛:“十个大当铺,十个大作坊,船满十里港,街有十里长。”当地还有“买不尽的埠下,装不尽的吴城”之说。由此可见,当时徐家埠是何等兴旺。

徐家埠建市较早,据今至少有600年的历史。据徐姓家谱记载,元末时期,为躲避战乱,富商徐氏带着三个儿子由鄱阳皇岗迁来埠下,在埠下西端经商,开设八铺三行。不几代后,徐氏后人便占据了埠下半边街。这里由于徐姓多,故称“徐家埠”。延至现今,埠下的徐姓商店还有不少,传来已有数十代。据清同治版《都昌县志》记载,徐家埠市,水路通左里,商贾如云,乃都昌县境中郭市之盛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徐家埠当华夏水入西洋水之口,为通湖口县孔道。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埠因地处赣北交通枢纽而成为中日双方对峙的战略后方。赣北由于中日双方设卡封锁,南北物资难以流通,只得暗地通过这个偏僻的港口进行转运,因而一时间内,这里的经济畸形发展。1941年国民军第147师第881团进驻徐埠。他们以国军上将刘士毅、团长李胎的名义和富商刘圣安合股开办“安平庄”,做军火、军棉等生意,一次就从外地购进棉花40船,使得这里的生意越做越大,客商越来越多,也使徐家埠享有“小南京”的美称。(www.xing528.com)

旧时的徐家埠有5家棉花行,分别是安平庄、裕农行、裕丰行、裕和行、竟成行;南北杂货商店有130多家,规模较大的有合和、宝成、集成、福成、九盛、鼎顺、鼎和、龙昌、振昌、永成和等;有大船3艘,职员百余人;有油坊9家,分别是国瑞、大昌、源顺、源发、新发、集兴、永昌、新成、源丰永,其中,源丰永创办最早,占地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每年加工油菜籽十数万斤;旅店业,在镇上挂牌的、能歇客百人以上的有13家,如早园、士中、松虎等,能歇50人以上的有30多家;能办30桌酒席以上的大酒家有17家,普福、炳福、孔金等一次可办50桌以上。有时,外来客商日流量达一万多人,饮食店、摊贩、小吃不计其数。

据年事已高的旧职员回忆,当时徐埠的经营额相当大,一般的店铺每天所进的银圆都得用箩装,大店还得翻几倍,像合和、宝成,从外地一次进墨鱼竟达5万斤,还有毛边纸2000提,爆竹1000箱。销售方面,如一次从南昌来了个万铭记客商,他带来收购棉花的银圆多达40车(土车),以每车装2000块计,达8万元之多。当时两块银圆可买一担谷(100斤),难以想象40车银圆可购多少棉花。

从上述进出额两项可以看出,当时的徐家埠生意之兴旺远远超出一个县级市场的规模。当时的徐家埠一靠水运,二靠土车。徐家埠港里水满,船也满,土车一次可叫200辆,真是街上土车如龙,港里桅杆林立

昔日徐家埠不仅商贾云集,车船辐辏,而且文化生活也异常丰富。徐银泉的文词剧团和高道理的采茶戏班经常演出,节日里还在湖洲上为老百姓义演。每到那时,吹弹歌唱的、算命卜卦的比比皆是。入夜,沿河长街灯火辉映,有“万家灯火照埠洲”之称;歌舞厅里挤满了观众,从这里唱出的“头戴花,脚踏花,手捧银杯奉香茶”的花歌,不知唱了多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歌唱遍了祖国大地,20世纪80年代还唱进了中南海,被收集在《中国民歌集成》中。美籍女传教士爱恩源到徐家埠后,见市井繁荣,竟赠送了一块题有“古镇英姿”的匾额。此外,镇上还有私塾三所,公立完小一所,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极为兴盛的徐家埠亦难免遭到厄运,曾先后两次遭到日寇洗劫:第一次是1942年,日军将“永成和”“洁公祠堂”及街上1/5的铺面烧毁;第二次是1945年,溃败的日军火烧了徐家埠公园,使这里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