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西门广场、滨湖广场有“都昌八景”的雕塑。这八景分别是:野老岩泉、苏仙剑池、矶山樵唱、彭蠡渔歌、南寺晓钟、西河晚渡、石壁精舍、陶侯钓矶。
野老岩泉景致奇,苏仙磨剑上瑶池。
矶山樵唱风前曲,彭蠡渔歌月下诗。
南山晓钟僧起早,西河晚渡客归迟。
谢公石壁精平舍,千古陶侯一钓矶。
(注:“谢公石壁精平舍”也作“谢公石壁造精舍”)
野老岩泉:野老岩泉位于南山南面半山腰的峭崖壁下,有泉水自岩缝渗到一小池中,泉水清澈甘甜,从不干涸,也不溢出。相传汉武帝刘彻南巡阳时,听说南山岩下有一位采药炼丹、治病扶伤、品学非凡的白发老人,便驾临拜访,想请其为官。谁知汉武帝来到岩前,只见岩石雄峙,岩洞不开,不见老人踪影。汉武帝很是扫兴,只好借宿南山古寺。半夜,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位鹤发老者对他笑道:“我来野老,平生荣辱任去来,只求清泉洗心扉。”老者说罢,飘然而去。汉武帝不胜惋惜。后来,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游历至此,面对岩下清泉,又挥笔题写了“野老泉”三个字。野老岩泉是都昌古八景之首,有诗赞曰:“石骨溢清泉,冷冷注江浒。野老爱幽栖,酌泉洗心腑。”
苏仙剑池:苏仙剑池在县城金街岭一黄姓老百姓的园内,也就是原都昌中学(现任远中学)的校舍内。校园内原来有一个水溢成的水池,清澈见底。相传在汉代,有个叫苏耽的道人和他母亲一起隐居在都昌元辰山修仙慕道。一日,苏耽游历鄱阳湖,途经此地,爱上这一池好水,便常来此磨剑。后来,苏耽九转丹成,得道成仙,这池也能随物著象,人们只要将这池中之水舀起,盛于碗、盆、杯中,便可隐隐约约地看见水中有一红点飘忽。于是,当地人便称此泉为“丹泉”,古人便把苏耽修道成仙的元辰山称为“苏山”。那山上有一巨大石臼,据说是苏耽当年炼丹的遗留器物。
矶山樵唱:县城之西有大矶山、小矶山,长约5公里,山势雄峻,突兀湖滨。山上林木茂密,一直是人们打柴的场所。因此,人们在山间常可听到樵夫于劳作之余的吟唱,加之风涛水涌,山鸣谷应,矶山樵唱也就成为县城的一个天然景观。
彭蠡渔歌:鄱阳湖,旧称“彭蠡”,又称“宫亭湖”“东汇泽”,从东、南、西三面环绕都昌县。大矶山、小矶山耸峙在鄱阳湖上,绵延5公里。“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捕鱼、砍柴的人们辛勤劳动于山水之间。黄昏日落、夜幕降临时,樵夫从山上归来,边行边唱;渔夫收网回船,鱼虾满仓,载兴而歌。(www.xing528.com)
南山晓钟:南山寺,原名“清隐禅院”,又称“古南寺”,唐代所造,宋朝所修。苏轼、苏辙兄弟入此庙拜访过长老惟湜,并题写了诗文。苏辙诗云:
北风江上落潮痕,恨不乘舟便到门。
楼观飞翔山断际,松筠阴翳水来源。
升堂猿鸟晨窥座,乞食帆樯莫绕村。
谁道溪岩许深处,一番行草认元昆。
黄庭坚曾写过《清隐禅院记》,对南山古庙的来历、环境都有叙述。南山寺居南山之巍,与县城相距不到两里,寺内晓钟暮鼓,樵梵声环绕城郭,如天上仙乐,声闻千家万户。
西河晚渡:西河即县城小南门外渡,为打鱼、砍柴、放牧的要道。当红日西沉时,牛羊下山,鸡猪归舍,牧童、樵子、渔叟、农夫以及串乡小贩在此争相竞渡,摩肩擦背,热闹非凡。从小东门到西门的货船、客船上的灯火就像银河的星星点点,包围着半个县城,小南门城内弦歌坊的丝竹歌舞声、南山寺的晨钟暮鼓声、河西文生塔角的铃铛声、港口人们的喧嚣声则形成了西河晚渡的华美乐章。
石壁精舍:石壁精舍在县城西南3.5公里处,门临绿水,有石如壁,为东晋谢灵运旧宅,壁间原有“石壁精舍”四字,是谢灵运之手迹,山上有谢灵运翻经台,后尽崩灭无存。谢灵运(385年—433年),河南太康人,晋谢玄之孙,世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刘裕篡晋后,降公爵为侯。谢灵运喜欢寻山涉岭,遍历诸县,“建经台、筑讲堂、立禅室、列僧房”,是著名的山水诗人,曾在都昌留下了千古名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陶侯钓矶:都昌县城西2.5公里处有一巨石倚山临湖,形状如台,这就是都昌八景之一的“陶侯钓矶”。相传,陶侃自幼丧父,与母湛氏相依为命。为了帮助老母维持生计,年轻的陶侃每日都来到这里,一面读书,一面垂钓,以弥补家中不足,以至石台上至今还留有陶侃读书钓鱼时的“擦痕”。一次,陶侃在这里钓到一条金梭,将它挂在石壁上。当夜,突然风雨大作,金梭化作一条金龙腾云而去。陶侃后来出仕,先后担任过武昌太守、江夏太守被封为长沙郡公,成为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后世都昌人极为推崇陶侃,世世代代将此石称作“陶侯钓矶”,以教育后代子孙。(罗水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