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许多交易市场和驮队、商旅的集散地、食宿点,在长期的商贸活动中,逐渐成为居民辐辏的市镇,促进了藏族聚居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明代以前,茶马贸易的互市之所均不在藏族聚居地区,各地藏族到互市之所进行交换,需经长途跋涉,加之藏族长期生活在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难以适应内地的盛夏酷暑,互市时节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明代以来,随着贸易的增加,互市之所开始向藏族聚居地区纵深发展。
到了清代,藏族聚居地区高原市镇的发展规模和范围都有扩大。“雍正七年(1729年),置打箭炉厅,‘为番夷汇总,因山为城,市井辐辏’,商务繁盛,为边茶转输西藏、青海各蒙藏地区‘出口总路,是以四方茶商俱聚于此’。藏汉间交易通过‘锅庄’为媒介。雍正至乾隆年间,打箭炉由十三家锅庄发展到四十八家……锅庄由待贡向行栈职能的转化,表明雍乾时期打箭炉商务已达到了相当规模。”会集于打箭炉的藏商集团,除了今甘孜州内的土司商、寺庙商,还有今西藏、青海、云南和四川木里的藏商集团,会集于打箭炉的汉帮、邛帮、蒲帮、雅州帮等。
在甘孜州境内,除打箭炉外,泸定也是历史上汉藏贸易的一个重镇,它包括今泸定岚安、化林坪和泸桥镇。化林坪虽未曾设互市之所,但为“自磨西面渡沈村,逾飞越岭至黎州”之“茶马互市”要道上的重镇。故清初“设汛于此。康熙二年(1663年),改汛为营,设守备一员,标兵一营。三十四年(1695年)添设参将。四十三年(1704年)改营为协”。据任乃强先生《泸定导游》载,化林城原建时,有六街大道及城垣,环城筑有营房,城内有商肆、都司署、关帝庙、城隍庙、安抚使署、千总署、土地祠、川主宫、金花庙、青山排闼坊、果亲王诗碑等建筑。果亲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从泰宁返京时过此曾题诗:“泰宁城到化林坪,峻岭临江鸟道行。天限华羌开此地,塞垣宜建最高坪。”泸城镇的开发与繁荣无不与茶马古道、与泸定桥之建造有关。(www.xing528.com)
又如昌都由于是川藏、滇藏、青藏三条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亦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而成为康区重镇和汉藏贸易的又一中心。
据统计,茶马古道上大的驿站曾有100多个,最初为马帮歇脚、食宿、休整之地,逐步变成货物集散地、中转站和信息中心,到最后发展成集镇,商业、旅社、寺庙、戏院、街道及手工业随之兴起。茶马古道的历史存在,成就了今天沿线众多城镇的分布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