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马贸易中,来自邛郲、雅安、天全、荥经、泸定等地的大小路茶由汉族茶商运往康定。这些茶都是由人来背。这些背茶者便是川藏茶马古道上著名的“背二哥”,又称背夫。背夫的工具极为简单,一个背夹,一支杵。茶包也不需要更换包装,就是茶厂里的竹篾包。以男性成年背夫为例,每人一次背12包左右,每包为8公斤,合计96公斤。到了康定,也就到了终点。一是要在此互市,二是若再向西行,山高人稀、路途遥远、语言障碍等多种原因,人背已不现实,只得改为马运牛驮。要从人背改为畜驮,之前茶厂简单的竹篾包装就不适应需要,必须重新更换包装,用牛皮包裹,让其更加坚固耐磨、耐撞,才能适应长时间畜运的需要,于是一种专门用牛皮重新包装茶叶的缝茶业便在康定应运而生了。一年四季,各锅庄里都常有缝茶工人在那里作业。
康定缝茶业是一个相当松散的行业,从业者多是到此逃荒、讨口或避难的人。对他们而言,缝茶是最好的谋生手段,因为这一行业的手艺比别的手艺好学,而且只需简单的一把刀、几根针就可以从业了,但关键是要能吃苦。于是在各锅庄里出现了求生计的缝茶工。
缝茶工在康定主要居住在折多河以西,以中桥为界,大致分为上、下两片,即上街、下街,上街主要在将军桥、白土坎一带,下街主要在子耳坡、诸葛街和北三巷一带。上下两片分别由大家公推出“梗巴”一人、“俄巴”两人作为大家的头儿,代大家出面。“梗巴”三年一换,“俄巴”一年一换。除“梗巴”和“俄巴”之外,还有老板,每一个老板手下都有数量不等的徒弟,即缝茶工,这些缝茶工与老板之间均是以师徒关系相连。老板占有生产资料,如皮塘、牛皮等,活路联系也是由老板出面与锅庄衔接,徒弟全听老板的安排。比如某家锅庄来的藏商有一批茶叶要缝包,锅庄主就会通知老板,然后由老板视其茶叶包的数量来决定派出缝茶工的多少,数量少就由自己的徒弟来办,如果数量多、徒弟少,还得向别的老板借用工人。一般情况下,每个老板都有相对固定的客户,专门为一家或几家锅庄里住的客商缝茶,其它锅庄是不去的。(www.xing528.com)
缝茶工在没有茶包可缝的情况下,为了谋生,就上山砍柴来卖。此外还要应官差、跑塘马、打扫街道,甚至帮人抬丧送葬等。可谓社会最底层之人,所以他们为了自保,很多都组织了自己的“拈香会”(康定历史上一种独有的结义组织)以解决自己出现的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