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汉藏贸易的不断发展,康定锅庄经过元、明两朝的发展,到清初开始由纯粹的政治机制向政治、经济双重机制过渡,再至清代中叶完全转为面向汉藏贸易的经济机制。最初的4家锅庄在设置之初都分担有明正土司的差务。自清代明正土司代表金沙江两岸的大小土司朝贡清帝以后,它的差务就逐渐地繁忙起来。原来的4家锅庄已不能胜任这繁忙的差务了。同时,藏汉贸易日益发达,于是由这4家锅庄发展为12家锅庄。到清末民初,康定便有了48家锅庄。那时明正土司的名号被赵尔丰正式废除,锅庄也就不必为统治者服务了,便完全成为办理藏汉贸易的商业机构。
锅庄成为藏汉贸易的中介机构,藏族商人和汉族商人交易都要通过锅庄。藏族商人从藏族聚居地区驮运土特产来康定,寄住在熟悉的锅庄,其货物也寄存在锅庄,甚至驮运货物的牛马也由锅庄代为放牧。藏族商人的货物由锅庄介绍雇主,买进货物也由锅庄负责代办。
锅庄一般是不直接做生意的,主要是向藏商索取一定的费用(最早叫“退头”,后来称“行佣”或“佣金”)。它以驻锅庄藏商的生意成交总额为基数来计算。一种是按成交总额的百分之二提取,其内容包括锅庄主代联系货物销路的跑路辛苦费、运来货物和卖出贸物的临时寄存费、藏商在锅庄的住宿等。另一种是按成交总额的百分之四提取,但得为住宿藏商提供膳食。长期以来,由于锅庄主与经常驻在自己锅庄的藏商的交往,双方彼此信任、熟悉,从而形成了康定锅庄接待各路藏商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且相对固定下来。这种规矩,从锅庄贸易出现一直维持到20世纪50年代初,变化甚微。只有锅庄发生了其它意外,如火灾、破产、乏嗣无人经纪,原常驻客户才另易其主。
茶马贸易的发展推动了锅庄行业的发展。反过来,锅庄行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茶马贸易的兴盛。一方面,汉藏商人的接触,存在着语言障碍,迫切需要懂得汉藏两语、信息灵通、交际广泛、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的人从中穿针引线。这种角色,在当时的康定,只有明正土司的“谷章”们才是最理想的人物。另一方面,对于藏商来说,由于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锅庄值得信赖,锅庄既可以提供住宿和满意的膳食,又可为藏商存放大批进出货物,还有院坝可喂养运输骡马和牦牛。此外,锅庄主有钱,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为买卖双方作保,遇上官司,还可利用其身份作庭证。因此,锅庄主手中虽然没有直接掌握商品,但是在藏汉商人双方商品交易的过程中,锅庄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买卖双方总是很尊重锅庄主。锅庄主也尽力促成交易,利用自己的各种条件为双方提供方便,博得商客们的信任,借此发展自己的事业。(www.xing528.com)
康定锅庄因茶马古道的发展而兴盛,又随茶马贸易的沉寂而衰落。民国以来,军阀混战,西藏也发生战事,使得汉藏贸易大受影响,直接导致了销藏茶包数量的减少,康定的一些锅庄也因此冷清甚至倒闭。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跳这种舞时,只能按原有歌词演唱,不能改动歌词,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农牧业生产和经贸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向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