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坝州的古道
松潘茶马古道。位于阿坝州松潘县岷江河谷地段,古道遗址为明代建筑,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靖夷堡遗址、水塘遗址、镇坪遗址、金瓶岩遗址、沙拉墩烽火台、五里堡遗址、岷江遗址、龙潭堡遗址、卡戈石碉楼、安宏烽火台、天关遗址。遗址以岷江为中轴线南北长60余公里,为松茂古道重要的关隘、烽燧遗址。
徐古新街栈道。位于阿坝州黑水县木苏乡徐古村,南面是悬崖峭壁,北靠河床及村庄,东临黑水通往成都的交通要道,西为木苏乡通往大别窝村的基耕道。该古栈道系分悬崖搭架式上下之层,东西走向,全长120米。栈道第一层高于河床2米,第二层高于第一层2.8米,第三层高于第二层0.40米。三层栈道各有大小孔280个,呈正方形,第一、二层各孔宽13厘米,第三层各孔宽10厘米,三层各孔之间间隔距离为1米,十分均匀整齐。笔直的陡岩,在既不可能水中立柱,又不能依山坡立柱的情况下,栈道孔先造凿于悬崖壁上,继而在孔中插入粗大木棍,上铺横木成路。其景象远看十分壮观。
马尔康西山古道。东起梭磨马塘西至松岗腾古甲萨,全长约70公里。东与理县古道相接,西、南经卓克基、党坝可通小金、金川县,往北东经脚木足、沙尔宗、龙尔甲可达阿坝、红原等地。该段古道沿梭磨河河谷,自东向西呈线性分布,有驿站1处、关隘3处,即马塘驿站、婆雍甲萨、婆陵甲萨、腾古甲萨等。“甲萨”为当地藏语音译,一般译为官寨,也可译为官府所在地。该古道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沿梭磨河谷行进,在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是古代高原藏族聚居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重要孔道,现在保存状况一般。
汶川克枯古栈道。克枯古栈道,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克枯乡克枯村南800米处,沿杂谷脑河北岸崖壁上修建,残存栈道长1003.6米,宽0.4米至2米不等,距河面高10米至20米,关门东、西走向共计158米保存较为完整。始建于汉代,现存路段为清代维修和扩建的。此栈道沿河岸崖壁开凿,于陡险处的崖壁上凿孔打入木桩,上铺圆木,然后再用石块砌筑路基,上铺石板或泥土作面。
(二)甘孜州的古道
泸定县化林古道。从盐水溪经化林坪,瓦窑坪到飞越岭,总长约7.5公里,古道由石块铺成路面,宽0.6—2.5米,石块上留有大小不等的拐子窝,系古代山民用以支撑的拐杖长期作用的痕迹。该古道是连接雅州府清溪县与打箭炉厅古道残存遗迹,现有原清溪县与打箭炉厅的界碑残块,化林坪存有清果亲王于“雍正乙卯年(1735年)”留下的题记碑残块。古道北有一条小溪从东向西经化林、兴隆到沈村,注入大渡河,两侧为田地、村舍、树木、悬崖等。化林村(坪)田中有大量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据此推断,该地至少在明代已经很繁盛。(www.xing528.com)
(三)成都的古道
蒲江衬腰岩古道。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至二十三年(1843年)对古道进行培修,并立有纪念碑一通,三重檐四柱三开间,上刻《建修衬腰岩通路石级竣工碑记》,其上有对联“旅客行商同登云路,轻车快马共历亨衢”。古道原存2.5公里,后由于修建长潭水库,古道南段没入水库中,现仅存470米。铺设道路的石板长约1.5米、宽0.8米、厚0.15米。
邛崃古道。邛崃境内现存的古道遗迹,长约60公里。周边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包含古建筑、古遗址、摩崖造像古墓葬等。
(四)雅安的古道
清溪古道。史称“邛笮古道”“建昌道”。位于清溪镇新黎村村委会东北3000米新黎村4组,南北走向。南连王建城街尾,北接草鞋坪,全长2000米,平均宽3米。东700米为圣钟山,西520米为雾海子。此古道自秦汉开始一直是省内丝绸由省经清溪、九襄、富林通西昌,出云南,达缅甸的必经之道,称“南丝路”。荥经、雅安一带的边茶,也经此道,至清溪,经宜东、飞越岭通往康定,又称“茶路”。北经王建城(羊圈门)、盘脚、二十四盘、草鞋坪、九折坂、三大弯、老寨、漫坡子、坂房、大关、小关、周公桥至凰仪堡……今108国道从泥巴山通荥经,古道行人较少。
清溪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为旄牛古道中最险要的一段。史载,汉益州刺史王阳至九折坂而回,王尊至二十四盘而叱驭,即言此道之险峻难行。道路多由乱石和石板铺成,侧有排水沟。整条古道保存较好,对于研究古代中国西南交通变迁、文化交流、边疆发展、经济互通等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亦为重要实物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