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5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接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蜿蜒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融合,自古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成为唐蕃古道上的商衢要地。明洪武年间,丹噶尔古城初建。清中晚期,“茶马互市”逐渐移到丹噶尔古城,这里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雍正五年(1727年),丹噶尔古城大规模扩建。乾隆九年(1744年),因丹噶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并远近番人交易之所,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奏请朝廷,以高台县议裁主簿移驻。道光二年(1822年),因“商贾云集,事务繁杂”将原设简缺主簿改为繁缺主簿。道光九年(1829年),又因贸易迅猛发展,设置丹噶尔厅。(www.xing528.com)
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丹噶尔古城,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周回长七百七十四丈,高二丈二尺,根厚二丈四尺,顶厚一丈三尺。壕宽三丈,深五尺。”(《西宁府新志》)城内有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中军督司署、千总署、把总署、演武场,玉皇、火祖、孔子、关帝、财神、城隍、龙王等庙宇,城楼、腰楼、角楼、东西城门,仓门街、九间街、北街、南街、庙巷子、灯山楼儿街、隍庙巷子、西城壕、大巷道、南城壕等街巷,还有义学、社仓、牌坊、祠堂等。建筑群落布局严谨,结构独特,风格迥异;街巷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分明。如今,漫步在古城街巷,那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与气派:“海藏特为咽喉,湟中资为锁钥,迄今商业发达,几成巨埠,彼欧西各帮若英若俄若德,皆遣其华夥,梯航远来,群集丹地,岁输白金数十万,盛矣!”“番货云集”“商客辐辏”,“丹之人以商谋生者约居其半”,“丝布,洋缎服者比比”(《丹噶尔厅志》)。京、津、晋、陕、甘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德等国的商人纷纷开庄设行,进行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同时,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从事汉藏贸易的“藏客”,他们足迹遍及我国西藏、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等地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国,开辟了“藏商”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