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地区是云南和西藏的过渡地带。麼些与南诏王室关系密切,多次参加南诏发起的对吐蕃、对唐的战争。历史上的丽江(尤其是明代以前)一直处于藏族文化(吐蕃文化)与白族文化(南诏大理文化)的交互影响和竞争之中。丽江古城因位于茶马古道滇藏道上的一个重要位置而得以逐渐演变为一个集市。
唐朝中前期,南诏和吐蕃曾经在丽江地区割据,这一历史在藏族、白族、纳西族三个民族的语言中有所体现。在滇藏交通路线上,丽江处于一个中转站的位置,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区域性的集市,至今还可以从各行业在丽江四方街按街巷和区域分布的特点中看出来。
雍正年间,丽江古城的集市“湫隘嚣尘,环市列肆,日中为市,名曰坐街,午聚酉散,无日不集,四乡男妇偕来。商贾之贩中甸者必止于此,以便雇脚转运。丽女不习纺织,布帛皆资外境。合市所陈,稻粱、布帛居其半,余则食物薪蔬,无他淫巧也。日用常物,问世亦稀,惟乔糕麦酒,入市者必醉饱乃归”(《乾隆丽江府志略·建置略》),俨然一个区域性的交易中心。
可以想象,当丽江作为常年的区域性交易场所的功能被认可之后,自然就逐渐出现一些为长年在茶马古道上流动的“行商”(即马帮)服务的“坐商”,为满足这些“行商”和“坐商”的生活和交易需要,这个区域的社会、文化功能越来越完备,最终形成一个聚居区。(www.xing528.com)
与丽江古城相对,大理“三月街”也是一个集市,但它原本是一个庙会(“观音会”),宗教活动或后来兴起的商业活动每年只举行一次,作为常年的交易场所的市场功能或作为聚居区的社会、文化功能已经由近在咫尺的大理古城(“阳苴咩”),或稍远一点的太和城(“太和”)、喜洲古城(“大厘城”)承担,所以它就既没有成为一个聚居区,也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城市。
丽江虽然没有重要的稀缺性物质资源,但因为位于滇藏道上,处于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位置,因而得以发展起来,从一个集市逐渐演变为一个聚居区,最终成为一座古城。如今,丽江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以丽江古城历代的名称为线索,从多中心的视角分析丽江古城及其形象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这个过程与茶马古道高度相关。从总体上说,中国近代的城市与其所从属地区处于一种“层级经济体系”之中,丽江古城亦不外于此。但从更广阔的时空范围来看,丽江古城并不具备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而仅仅是滇藏交通线上的一个贸易中转站,大概正是因为这一特定的角色,使得影响丽江古城及其形象的形成与变迁的最重要因素一直不是丽江古城自身与其从属地区的关系,而是它与更远处的云南大理、昆明和西藏昌都、拉萨及四川西昌、成都、重庆等地之间的互动关系。丽江古城与它们乃至更多的地区处于一个网络之中,而编织这一网络的经纬线就是茶马古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