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自唐宋以来的茶马贸易不复存在。元代对茶马古道产生重大影响的,一是元代创建的站赤制度,二是元军南下的行军路线图。
(一)元代驿站
元代交通网络实行的是以大都为中心的驿站(站赤)制度,有很强的军事政治目的,“通达边情,布宣号令”。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道:“每一个驿站,常有四百匹良马,供大汗信使来往备用……在每个驿之间,每隔约五公里,就有小村落,大约有四十户人家。需要火速传递消息的话,那么驿卒们一日飞驰三百多公里,有时甚至是四百公里。”
站赤分陆站和水站。陆站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别;北方使用雪橇地区间有狗站;水站中又有海站。陆站间的距离从五六十里至百余里不等。如果站程相距较长,中间又置有邀站以供使者暂息。每站当役的上户及所备马、牛、舟、车等交通工具的数目,视其繁忙程度而定,从百余户至两三千户不等。步站置有搬运夫,专司货物运送。这些都无疑对沿途的养马和运输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云南因政治中心转移,从昆明通往各地的路线便忙碌起来。
据史料所载,当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涉及茶马古道区域的有:陕西行省陆站80处,水站1处;四川行省陆站48处,水站84处;云南行省马站74处,水站4处;甘肃行省马站6处。从青海汉藏交界处始,直至西藏萨迦,共设大驿站27个。这些驿站实际上把各地交通都串联起来,打破来以往零散乃至唯一的交通线路的阻隔,联成交通网络。
(二)元军南下的路线
忽必烈亲自率元代中路军,经阿坝草原循大渡河西岸草原而下,过鱼通(康定东部)、长河西(泸定县大渡河西)、宁远(石棉县与九龙县境),从泸定东渡大渡河,进入雅州(雅安),过飞越岭(今汉源县西北),抵达满陀城(汉源县西北飞越岭至古城间)。这时,西路已报摩西部落迎降,兀良合台亟待忽必烈入滇主持战事。于是,忽必烈率中路军自富林渡口(今汉源),再次跨渡大渡河,取唐古清溪道(从安宁河到西昌),经安宁河谷(今四川凉山一带)向南,穿行山谷二千余里,进至金沙江。
中路军的进兵路线,是大渡河河谷地带,沿途山路崎岖,悬崖绝壁林立,马不能行,军队不得不“舍骑徒步”,“日行不能三二十里”。
历史上著名的“元跨革囊”,说的就是忽必烈进至金沙江后,乘革囊及筏渡江到丽江,然后从丽江进攻大理。
中路军的进攻路线异常艰苦,许多路线之前并不被记载,他们通过军事行动开创了一条新的通道,历史影响很大,后来许多云南马帮都从这条路线到达四川和西藏。
(三)元代茶马古道路线沿革(www.xing528.com)
元朝对茶继续沿袭宋朝的禁榷垄断制度,视私贩茶者与私贩盐者同罪。由于元朝在畜牧业方面吸取了唐宋以来的经验,建立了自己齐备的马政制度,使战马的供应得到了保证,因不乏战马,故不再将川茶运往西北藏族聚居地区交换战马,而改为就地销售。同时,元朝又采用“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藏之策,这样马便在元朝失去了原来的角色。但是元朝仍然重视茶叶向藏族聚居地区的销售,主要是因为茶马贸易带来的巨额赋税。据《元史·食货志》载,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茶税年纳银达一千五百万锭。为此,元朝曾一度设立“西番茶提举司”,在碉门(今四川天全县)等地互市。因官府加价过高,“西番茶提举司”难以为继。元朝官府不得不放弃经营,改由商人自行购销,按引纳税,将茶销往藏族聚居地区。虽然元朝对茶马互市并不重视,但是却非常重视对古道的开拓,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使川西、滇西北和与西藏的茶马古道大大延伸。
滇川道:
中庆(昆明)—富民—武定—元谋—会理—德昌—西昌—冕宁—越西—甘洛—汉源,与四川站赤道相接,最后至成都。
另一条滇川道走的是“五尺道”:
中庆(昆明)—嵩明杨林—寻甸易隆—马龙—曲靖—宣威—威宁—乌蒙(今昭通)—大关—盐津豆沙关—盐津—老雅乙抹(今盐津滩头),由此转水路顺川江可直下川、鄂、苏,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可渡过金沙江,与四川道相接,前往中原内地。
滇藏道:
中庆(昆明)—安宁—禄脿—禄丰—舍资—楚雄—南华—祥云—大理—洱源—剑川—丽江石鼓—中甸—旦当(今德钦)—芒康—左贡—八宿—然乌—波密—林芝—西藏
川青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