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盐到茶: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线

从盐到茶: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线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件独特的文化事件使马帮古道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使横断山深处的盐运马帮古道转换成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因此而得名。一定还有更关键的原因,这个问题是研究茶马古道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藏族对茶的全民依赖再一次使以滇藏川横断山为核心的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茶马古道从出发点到终点的距离已经远远超过了从盐井到村落的距离,马帮需要更严格的组织才能完成穿越横断山脉的远征。

从盐到茶: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线

一件独特的文化事件使马帮古道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使横断山深处的盐运马帮古道转换成了茶马古道。大约从晚唐开始,茶逐渐成为每个藏族人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已经开始茶马互市,茶叶大量运往藏族聚居地区,藏族全民饮茶。

按照唐代的史料,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内地才开始产生饮茶之风,与当时禅宗的盛行有关。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二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西南地区早就有茶叶贸易活动,西汉成帝时王褒《僮约》说“脍鱼炰鳖,烹荼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荼”,说明当时的成都一带已经有专门的饮茶用具,川西武阳(在今四川彭山县)集市上已有茶叶买卖,茶叶已经成为商品。

到了唐代,在西南和西北的通道上,最重要的外销商品是茶和马,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人、马负载。云南和四川的茶叶做成砖、柱、饼、坨等形制,就是出于方便装卸、运输、保存考虑的。以马帮运输茶、盐、粮食的古道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马帮在山路中将背上的货物运往各地。直到今天,运送商品的马帮仍然在高山峡谷之间的道路上行走。“茶马古道”因此而得名。(www.xing528.com)

藏族需要茶就像需要水、空气、盐、粮食那样,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远在唐朝以前,中国很多地方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是什么原因造成藏族对茶的全民依赖?可以设想,藏族需要茶是为了提神化食,但其他民族为什么不总是以这样的方式依赖茶?一定还有更关键的原因,这个问题是研究茶马古道形成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藏族对茶的全民依赖再一次使以滇藏川横断山为核心的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以前横断山地带盐运马帮古道大多以某个盐井或盐的集散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更多是顺横断山脉走。藏族对茶的依赖使马帮穿越横断山远征成为常年的必要行为,因为藏族地区一般不产茶,于是局域网似的盐运古道转型成了互联网似的茶马古道。可以说,茶马古道和以往古道的一个区别就是穿越横断山向茶叶生产地远征。横断山脉高山河流纵贯,由西往东取茶要穿越高黎贡山、怒江、怒山、澜沧江、芒康山、金沙江、沙鲁里山、雅砻江、大雪山大渡河邛崃山。在虎跳峡一带,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的直线距离不足80公里,形成江面狭窄、山势陡峭的连续“V”形峡谷。这些险峻的地形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茶马古道从出发点到终点的距离已经远远超过了从盐井到村落的距离,马帮需要更严格的组织才能完成穿越横断山脉的远征。

茶比盐更难保存,远征还需要常年进行。藏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要求有更多的马帮和马来完成常年远征,有更好素质的马帮和马,有更完善的马帮古道。远征的马帮队伍成了生活的一种形式。马帮开始职业化,形成了马帮专用的术语,形成了马帮的商业规则,马帮古道开始固定化、季节化。官帮和民帮两大类开始形成,“马锅头”(马帮的最高首领,是总指挥)、“二锅头”“三锅头”“管事”、赶马人一类的等级开始出现,马店开始出现,马帮有了自己的音乐——赶马调,并有了记叙马帮历史的故事和传说,也有了靠打劫马帮而生存的职业马帮土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