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当卡文迪许列出空气的成分时,他意识到缺了某种东西,但又无法确认到底是什么。其实,缺少的成分是氩,占地球大气层的近1%。最终,苏格兰的拉姆齐和英格兰的瑞利勋爵(即约翰·斯特拉特)发现了氩。两人最初是各自独立工作的,但后来互通有无,于1894年共同确定了这种元素的存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STEREO航天器2008年拍摄的图像,可见太阳表面出现了一个突出物(右上),这是一团电离氦云,其温度低于太阳表面,在数小时内爆发、破裂并消散在太空中
瑞利勋爵发现,从空气中提取的氮气,其密度比通过分解氨气得到的氮气要高。差别虽然很小(从空气中提取的氮气密度为1.257克/升,而由氨气制取的氮气为1.251克/升),但其中原因值得研究。
拉姆齐提示瑞利勋爵,应该是某种较轻的气体污染了氨气中的氮气。同时,拉姆齐也在寻找一种与空气中的氮气混合在一起的较重气体。这两个方向中总有一个,能带我们找到那种与氮气混在一起的神秘气体。
拉姆齐使空气中提取的氮气样本反复通过加热后的镁(氮气会与之反应,形成氮化镁),从而去除空气中的所有氮气。最后留下的就是那没参与反应的1%,其密度比氮气大,为1.784克/升,恰好解释了之前由空气中提取的“氮气”的较大密度值。光谱仪显示出红纹,拉姆齐确认这是一种前所未知的元素。他和瑞利勋爵提出了“氩”这个名称,来自希腊文“argos”,意为“懒惰”,因为这种气体根本不参与反应。
深海潜水员使用的氧气罐中含有氦气和氧气的混合物,被称为“氦氧混合气”,在医疗领域也可用于治疗呼吸困难的病人
一年后,拉姆齐在地球上发现了氦气。他在研究铀的时候发现了一种惰性气体,起初看似氩气。他把样品送到洛克耶那里进行光谱分析。洛克耶兴奋地发现,那实际上是氦。这样一来,氦就成了第一种在地球以外被发现的元素——迄今为止,它仍然是唯一的一种。
铀矿石中含有氦,这向人类暗示着,某些未知元素或许有朝一日就会被意外“捕获”。但当时这条线索人类还无从利用,因为在1895年,人们既不知道什么放射性,也不知道原子核的性质。同样,也没有人知道元素为何以及如何产生独特的光谱。化学家们不明所以,却并不妨碍他们充分利用这些现象。
“朝生暮死”的氦
氦气像氢气一样质量很小,很容易摆脱地球的引力而飘向太空。它逃逸的速度很快,以至于地球上原有的氦气都已经跑光了。地球上之所以还有氦气,是因为地球深处的活动不断地补充着氦气。地球深处的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着氦核。
氦核即α粒子,由2个质子与2个中子结合在一起,带有正电荷(+2),很容易吸引电子,成为氦原子。氦气最终会进入地球表面,因为它极为细小,能穿过最微小的缝隙。拉姆齐在含铀矿石中发现的氦气,是由放射性衰变产生的。工业用的氦气采集于地下天然气矿床,主要产地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堪萨斯州)。(www.xing528.com)
如果说只有一种古怪的气体,那可能是异常情况,但既然出现了两种,就该考虑是否存在某种未知的类型了。拉姆齐提出,氩和氦代表了周期表中一个新的族。周期表中存在着没有合适位置的元素,门捷列夫起初对此感到难以接受。他甚至认为,氩根本不是一种元素,而是氮的分子形态,由3个氮原子结合而成。
然而人们越来越肯定,在周期表上,卤素和碱金属之间存在着一整族元素的空间。这时,门捷列夫便接纳了惰性气体,使其成为“0族”元素,从而让自己设计的架构更加精确了。惰性气体能被完美地填入周期表,并且填补了缺失的原子序数,使门捷列夫的这张表变得更加完善。
无价之宝瓦尔德泽米勒地图又称“寰宇志”,是第一幅标示美洲的地图。它制作于1507年,目前保存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的氩气惰性环境中
既然确定了惰性气体的存在,拉姆齐便开始着手寻找它们的同类。他与英国化学家特拉弗斯(M. Travers)一起,利用冷凝为液态的空气进行研究——1883年,波兰化学家罗布莱夫斯基(Z. Wróblewski)和奥兹斯基(K. Olszewski)首次将空气液化。
1898年,两人首先发现了氪。这种气体只占地球大气的0.0001%。由于大气中的其他成分比氪更易挥发,所以当那些沸点较低的成分蒸发后,氪仍然保持着液态(氪的沸点是-153℃,而氮和氧的沸点分别是-196℃和-183℃)。发现氪之后,他们又通过对液态空气的研究,紧接着发现了氖(沸点为-246℃)。氖是宇宙中第四常见的元素,但在地球上,它只占大气层的0.0018%。在1898年那个高产的夏天,元素氙也现身了。它的沸点为-108℃,是空气中挥发性最弱的成分,只占地球大气的0.0000087%。
拉姆齐在讲解惰性气体
1902年,门捷列夫提出,存在一种比氢更轻的元素,它是新的0族气体之首,并可能足以解释新发现的辐射现象。他认为有两种可能存在的元素比氢轻,并认为它们也许能够解释所谓的“以太”。以太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物质,至少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人类就时不时地想起它,认为它占据着那些看似空无一物的空间。
门捷列夫认为,这些超轻的、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气体渗透于所有物质中,但基本不跟任何物质发生反应。他认为其粒子运动速度极快,因此即使是很稀薄的一团,也会显得密度很高。他在一本题为《以太的化学概念初探》(1904年)的小册子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星际空间中充斥着两种或更多种在周期表上先于氢气的醚类气体。
中子
1926年,安德罗波夫(A. von Antropoff)为一种设想中的“原子序数为零的元素”(因为没有质子)创造了“中子”这个名字,并将其置于元素周期表的开头。中子星密度极高的核心被称为“简并中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