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希腊奠基:物质起源的探索

古希腊奠基:物质起源的探索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古希腊人首先撇开神灵之类的超自然物,转而用物理上的因果链条来解释物质的、自然的世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核心著作《形而上学》中记录并研究了泰勒斯的宇宙观。在希腊这片地中海上的岛屿群落中,随处可见土地、水和天空在泰勒斯看来,万物的本原是水。要理解这个思路,我们首先得知道古希腊人对“本性”和“特性”的区分。希腊哲学似乎起源于一个荒谬的念头,提出了“水是万物的起源和子宫”的命题。

古希腊奠基:物质起源的探索

正是古希腊人首先撇开神灵之类的超自然物,转而用物理上的因果链条来解释物质的、自然的世界。世界模型(也就是现在所谓的“科学模型”)可能是由泰勒斯(约前624—约前546)最先提出的,他是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生活在米利都(今属土耳其)。可惜泰勒斯的作品都已失传,我们只能通过他人的转述,去了解他那些超出科学范畴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其核心著作《形而上学》中记录并研究了泰勒斯的宇宙观

在希腊这片地中海上的岛屿群落中,随处可见土地、水和天空

在泰勒斯看来,万物的本原是水。要理解这个思路,我们首先得知道古希腊人对“本性”和“特性”的区分。万物在本性上可以说都是水,但我们并不能像感受水一样感受所有事物,我们感受到的是物质的特性。今天的人们对这种概念倒不难接受,比如现在谁都知道: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而各色原子都由相同的亚原子粒子构成。但谁又能直接感知这些粒子呢?我们能感知到的,不外乎是黄金的颜色、硬度,水的流动性之类。其他早期著作中也有这种观念,比如《创世记》开篇就说上帝创造天地,而“地是空虚混沌”,即是说:大地被赋予了本性,却还没有特定的形态。

希腊哲学似乎起源于一个荒谬的念头,提出了“水是万物的起源和子宫”的命题。我们确有必要认真对待这个命题吗?是的,原因有三。首先,它告诉了我们关于万物起源的事;其次,它并未利用形象或寓言来描述此事;最后,其中包含着“万物一体”的思想,尽管仍在萌芽状态。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1873年)

泰勒斯提出的理论模型也不乏挑战者。阿那克西米尼(约前585—约前528)认为,气体才是万物的“本原”(arche)。赫拉克利特(约前535—约前475)相中的本原则是火。色诺芬(约前427—约前355)一口咬定,万物皆由土和水构成。泰勒斯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0—约前546)则提出了一种叫作“阿派朗”(apeiron)的东西,意思是“无限”。他将阿派朗设想为一种无尽之物,由它派生已有和将会有的一切。在阿那克西曼德看来,物理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土、水、气、火等各类元素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的结果。一旦物质彻底毁灭,就会复归于无形,再度成为阿派朗。

“阿派朗”依然存在

20世纪德国理论物理学家海森堡(W. Heisenberg)提出,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基本粒子,应被视为同一原始物质的不同量子态。同时代的另一位德国物理学家玻恩(M. Born)建议,将这种原始物质命名为“阿派朗”。

阿那克西曼德
(约前610—约前546)

阿那克西曼德的生平鲜为人知,我们只知道他出生在米利都,位于今天的土耳其海岸。他是泰勒斯的学生,并接替老师成为米利都学派的领袖。他可能是阿那克西米尼和毕达哥拉斯的老师。(www.xing528.com)

阿那克西曼德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也是最早用文字记录自己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尽管至今只有残篇存世。他的兴趣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宇宙、地理气象,或许还有生物。他提出:地球悬挂在空间中,没有支撑;太阳十分巨大(因此十分遥远);各星体距离地球远近不同。通过考察化石,他判断生命最初来自海洋。他解释说,下雨是由于太阳作用于地球,产生了湿度;他还把雷电说成是元素的反应过程,排除了其中的神学因素。

阿那克西曼德通过对海洋生物化石的研究得出结论:生命起源于海洋

阿派朗、水、火、气……不论接受哪种元素是“本原”,我们需要的终究还是各种具体物质。差异性必须从统一性里解脱出来。

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约前490—约前430)认为,世间万物都由四种“根”(后来才称“元素”)构成,分别是土、水、气、火。在他的理论框架中,物质虽然形态上千差万别,却都是由这四种元素以特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四根各自与两组特性(冷热与干湿)相关联:土冷而干,水冷而湿,气热而湿,火热而干。在漫长的2000年里,这四种根及其特性不但成了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基础,甚至还成为心理分析的早期模式。

物质的四种“根”——土、水、气、火,以及它们的相关属性,与决定个人健康和寿命的四种“体质”有关

恩培多克勒明白,物质不能被创造或毁灭,而只能被转移。生长、变化、崩裂和更新等过程,都是通过四根的置换来实现的。如此看来,他的理论模型与质量守恒定律倒有异曲同工之妙。要知道,该定律是1774年才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 Lavoisier)通过实验证明继而表述的。比拉瓦锡早出生2200多年的恩培多克勒可不是什么实验科学家。他的想法全都源于对自然界应该如何组织、运作的思考,他也没有设计出任何可供检验的模型,来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恩培多克勒的这个理论模型,是他一整套天体演化学说(关于宇宙本质和历史的理论)的一部分。除了四根,他还提出了两种力量,称之为“爱与斗争”,它们通过各自变动不息的状态,共同形塑了物质。当物质处于初始位置时,四根便具备纯粹的、毫不混杂的形态,由爱的引力维持在一个球体中。球体的边缘受到斗争的斥力支配,以防止物质溢出自己的边界。久而久之,斗争的力量增长,物质便溢出、移动、混合,并分离出我们看到的形态。更久之后,爱会再度崛起,最终所有物质都将回到初始状态。然后,整个过程又会再次展开。引力和斥力这两种力量,在现代物理学中是司空见惯的概念,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便相互吸引。重力将物质聚集在一起,而暗能量驱使物质分离。在现代热力学看来,熵便扮演着“斗争”的角色,使物质在无序状态下消散和流动。

四种元素混在原始混沌中(Robert Fludd,161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