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在这一转折中,因秦始皇采纳韩非、李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思想,焚书坑儒,使儒学面临灭顶之灾。秦传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代之而兴,这一“马上公”也极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在新王朝初兴之际,儒学面临重蹈秦时厄运的境况。在关系到儒学的兴衰、新王朝能否“逆取”而“顺守”的关键历史时期,陆贾率先劝说刘邦,使当权者转变了对儒学的态度。
史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从这段记载可知,在陆贾劝说刘邦之前,刘邦对儒学仍持谩骂、蛮横的态度,他沾沾自喜于在马上征伐而得天下,对儒家典籍的教化作用一无所知。刘邦在初得政权以后作的《大风歌》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也表明刘邦对“逆取”而“顺守”尚无认识,他认为守天下仍主要靠兵威、猛士。陆贾针对刘邦得天下又要守天下的心理,动之以利害,指出天下可以“马上得之”,而不可以“马上治之”,并且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的教训,晓之以“逆取”而“顺守”“文武并用”,不可专任“刑法”而需“行仁义,法先圣”的道理。刘邦听陆贾之言,虽心中不快但面有惭色(这正是心灵受到强烈震动的表现),让陆贾进一步陈述天下得失成败的原因,于是有陆贾的《新语》之作。陆贾“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新语》受到汉初君臣的欢迎,这绝非偶然。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找到足以使这一制度“长治久安”的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领域内尚没有完成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汉初君臣一开始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历史已经昭示了秦王朝的缺陷,已经提出了实现君主权力与儒学的统一的任务,陆贾在当时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代言人,而汉初君臣采纳陆贾的见解也只是执行了历史的使命而已。
《汉书·高帝纪下》云:“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这里分别列举了汉初在上层建筑领域内完成的几项重大建设。“陆贾造《新语》”虽列在最后,但这正具有最重要而最后完成的意味。律令、军法、章程、礼仪都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的建设,这些在当时带有“汉承秦制”的色彩(萧何曾为秦沛县吏,张苍曾为秦御史,叔孙通亦曾为秦博士);而《新语》则是指导具体政治制度建设的普遍政治原则,它标志着秦汉间政治指导思想的重大转换,标志着儒家政治哲学与中央集权的君主权力相结合的开始。
史载汉高祖刘邦在途经山东曲阜时以太牢祠孔子(见《史记·孔子世家》《汉书·高帝纪》),这与他以前对儒学的谩骂、蛮横态度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转变了对儒学的态度,从而使儒学走出了秦时的厄运,在汉初得以复兴,得以实现“素王”思想与君主权力的结合。毫无疑问,这与陆贾“以客从高祖定天下”“时时前说称《诗》《书》”,作《新语》得到刘邦及其左右的欢迎,有重要的、直接的关系。(www.xing528.com)
近人唐晏曾指出:“汉代重儒,开自陆生也。”(《陆子新语校注》序)由陆贾促成的汉初君臣对儒学态度的转变,无疑为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奠定了基础。东汉王充在谈到陆贾对董仲舒的影响时也曾说:“《新语》陆贾所造,盖董仲舒相被服焉。”(《论衡·案书》)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儒学的尊崇,一可上溯至董仲舒,再可溯源于陆贾。陆贾为儒学之官学地位的确立而建的定鼎之功可谓大矣!唐晏因谓:陆贾“前乎董公,人知重董,而不重陆,傎矣!”(《陆子新语校注》序)
陆贾在促成儒学与君主权力的结合时,坚持“以道事君”“直道而行”的立场,也为后世正直的儒者树立了典范。在《新语·辨惑》篇中,他批评了那些“阿上之意,从上之旨,操直而乖方,怀曲而合邪,因其刚柔之势,为作纵横之术,故无忤逆之言,无不合之义”的佞臣;他主张君子“正其行而不苟合于世也……直道而行,知必屈辱而不避也,故行不敢苟合,言不为苟容,虽无功于世,而名足称也,虽言不用于国家,而举措之言可法也”。很明显,这些话与后来辕固生对公孙弘的劝戒——“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史记·儒林列传》)——同样表明了正直儒生在参与政治时所持的儒道立场。陆贾“以客从高祖定天下”,曾两次奉使南越,说服南越王尉佗称臣;刘邦死,“吕太后用事,欲王诸吕”,陆贾“自度不能争之”,遂致仕家居,游公卿间,协调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之间的关系,为日后诛诸吕作了准备。这些也表现了陆贾卓越的政治才干和儒者胸怀。后世学者谓:“汉初诸儒,未有贾比”(黄震《黄氏日抄》卷四十六),“萧、曹、张、陈辈,均当在其下风矣”(范大冲《陆贾新语序》),这些评价应当说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