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中,绩效的历史十分久远,主要是作为单一的名词整体出现,用以代指功绩、功劳。《后汉书·荀彧传》中就谈到,原其绩效,足享高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绩效的语义出现了迁移和转换。现代汉语中起初并没有绩效的称谓,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绩效是一个合成词,是“绩”和“效”二者语义的融合。所谓“绩”,主要指“功业;业绩”;而“效”,则表示“效果;功效”。现在人们常用的绩效概念主要源自西方管理学领域,用来代指组织或个人的工作目标、职责和结果,体现组织或个人的品质和素质。
绩效是一个多领域、多语义、多层次概念。随着学科融合趋势的加强,绩效不再是某一学科和领域的固有概念和专属称谓,而是在多种学科得到普遍应用,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有学者指出,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绩效是对组织的成就与效果的全面、系统的表征,它通常与生产力、质量、效果、权责等概念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从效果角度对绩效进行解释。也有学者表明,绩效具体是指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投入即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的投放,产出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这本质上是从效率视角对绩效予以阐释。还有学者强调,绩效要关注公共部门与社会、公民的关系,要以社会、公民的满意评价作为最终标准,这主要是在社会效益层面对绩效的说明。实际上,绩效不是效果、效率或效益的代称,而是三者内涵的融合,体现出一种综合意识和全局观念。(www.xing528.com)
通常,绩效表现为一种产出结果的状态,包含着有效、满意等意义,体现了管理的进步,因为一般意义上的效率、结果、产出都侧重于表现工作成果的数字,而绩效则突破了单纯量化利润的范畴,着重考虑组织的工作效率、工作状态、服务质量以及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绩效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一种主观判断,绩效是既客观又主观的存在,是对比政策实际结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判断,所以它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绩效,在本研究中的含义主要侧重绩效在教育政策领域的应用,即教育政策绩效,是指教育政策以单位政策成本获得的符合公众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具有正向价值意义的教育政策 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