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学者对过去二三十年绩效概念的研究进行了追踪。最初,政府部门只记录它们的成本,并未试图将成本与结果联系起来。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末,效率概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公共服务生产率每年递增三个百分点—比私营部门的速度还快。但是这时候更广泛的效益概念取代了效率。类似的,在我国,受国家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建设重心转移的影响,对教育政策绩效的认识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效果为先、效率为主、效益为要。
教育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许多情况下,出台教育政策不仅仅是为了教育现象的改进和人的发展,更主要的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从我国教育发展的进程分析,自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百废待兴,外有患、内存忧,一切社会活动都定位为国家重建和经济复苏服务,教育政策也无可避免地以此为目标和导向。1951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正规教育、业余教育、成人教育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心放在普及初等教育上,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受教育人口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国家建设亟须的人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这一时期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的执行效果显著。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教育政策以效率为核心价值主导,追求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受此影响,国家大力推行重点学校政策,出现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层级划分。学校有重点、班级分快慢,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校际和学校内部的竞争进一步激化了教育的基本矛盾,加之应试教育的推崇更引发了学生“高分低能”问题,教育发展呈现高速、低效的畸形局面。
在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时期,教育政策实现了从“效率优位”向“质量优位”的过渡,国家日渐重视教育政策的效益问题,强调以公民为导向,评估内容、评估标准、评估指标等都从满足公民需要的立场出发,公众满意度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大幅度增长。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思想,人本发展和公平成为教育政策重要的价值追求。200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的核心指导理念。(www.xing528.com)
绩效是效果、效率和效益三者的有机联系和协调统一,体现的是一种优化组合和最佳关系。从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对教育性质和教育作用的认识的束缚,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三者的整体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片面强调某一层面而忽略甚至忽视了其他方面。当前,随着对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这在侧面上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加强对教育政策绩效的研究,明晰教育政策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事实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