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生态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由于人为的原因,人为的活动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破坏,称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是不同的。生态的破坏还带来气候失调,灾害增多,因此两河文明逐步衰落了,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演化成沙漠和盐碱地,成了不毛之地。不合理的农耕,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盐碱化,再加上战乱的破坏,中国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的破坏。

生态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环境由自然界本身的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称自然灾害,例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台风洪水、干旱等。如果由于人为的原因,人为的活动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破坏,称生态破坏。例如乱砍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过度放牧造成草原退化沙化;过度捕捞造成鱼类资源枯竭: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质变坏、地面塌陷,等等。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是不同的。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出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环境造成的,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等。生态破坏是非污染性的,是指人类活动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破坏。

(一)古代的生态破坏

1.世界各国古代的生态破坏

(1)原始社会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以石器为生产工具,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直接依赖于生物资源。由于过量的采集和过度的渔猎,生物资源直接受到威胁,数目和种类日益减少,以致某些生物物种资源枯竭灭绝。科学家们认为地质记录中的许多动植物物种,就是在这一时期灭绝的。这就是人类活动带来的第一次环境危机,即生物危机。生物危机长时期地威胁着原始社会的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农业社会

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人类过着农耕和畜牧的生活。由于农耕和畜牧产生了较高的生产力,人类开始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进而产生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农业社会,人类古代文明依赖于土地资源。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农耕、过度放牧、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和战乱等原因引起了生态破坏,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等问题,也就是土地资源的破坏,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农业文明的物质基础。因此许多古代灿烂的农业文明都先后衰落了,许多古代国家和民族衰亡了。这些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古埃及距今6000年前,古埃及的文明就开始了,它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史,建造了金字塔,巨大的宫殿和神庙。但是古代埃及为扩大耕地大量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而为烧柴和冶炼金属烧木炭,也毁掉了大片的森林。埃及本来气候就很干燥,植被被破坏后,土地大面积沙化,目前埃及98%的国土沙漠,雄伟的金字塔由于土地沙化而耸立在沙漠之中。土地沙化毁掉了农田,也就毁掉了古埃及农业文明的基础。森林的破坏也使冶炼金属用的木炭出现短缺,于是冶炼金属也衰落了。总之古埃及随之衰落了,这个历史的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古代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幼发拉底河高于底格里斯河,古代人们引幼发拉底河水灌农田,然后通过底格里斯河排水入海。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两河流域灿烂的古代文明。但由于盲目扩大农田和其他一些原因,在两河流域的河流上游,大面积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因此破坏了植被,从而造成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生态的破坏还带来气候失调,灾害增多,因此两河文明逐步衰落了,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演化成沙漠和盐碱地,成了不毛之地。今天的伊拉克和科威特就位于当年两河古代文明分布的地区。(www.xing528.com)

古希腊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古代文明,对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扩大耕地及其他一些原因,古希腊大面积砍伐森林,结果多山的希腊由于失去植被保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毁掉了大片宝贵的土地资源,古希腊文明随之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著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所著《对话》一书中,借一位书中的主人公说道,先前富饶的土地现在只剩下一副病怏怏的骨架。所有肥沃松软的表土都被冲蚀殆尽了,剩下的只有光秃裸露的骨架。现在许多荒山原先都是可耕作的土地,眼前的沼泽为遍布活土的平原,那些山丘上曾覆盖着森林,并生长出丰富的畜产品,而如今只有仅够蜜蜂吃的食物。再者,当时每年的雨水滋润着土地,土壤不会流失,不会像现在这样从光秃的地上冲到海里,当年土层很厚,储存着雨水,把水分存储在具有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土地里;这些储存在土壤中的水分则在各地聚集,汇成湍急的山泉和潺潺的小溪。一些现在已经荒芜了的古代神殿,就坐落在那些曾经涌出喷泉的地点,它们证实了我们关于土地描绘的真实性。这是对古希腊文明衰落的真实的阐述,留给我们十分深刻而又惨痛的教训。

2000年前的古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盛极一时。但是由于植被破坏也带来了土壤侵蚀。首先是在亚平宁半岛和西西里岛出现水土流失,使得古罗马帝国依赖北非的粮食供应不足。于是罗马帝国扩大了在北非的土地开垦,进而破坏了植被,然后风蚀加剧,使北非大面积土地沙化,可以说生态破坏及土地资源的破坏,使兴盛了千年之久的古罗马帝国逐渐走向衰落。到公元5世纪,北欧蛮族南侵,已经衰落的古罗马帝国灭亡。

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化,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这里的土地平坦肥沃,盛产小麦大麦棉花芝麻甜瓜。但是由于盲目扩大农耕、破坏森林、开垦草原,进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并且气候变得干燥,土地风蚀加剧,出现严重的沙尘暴,土地大面积沙化。印度河流域这块曾经产生著名的古印度文明的土地,现在已经变成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的大沙漠。

2.中国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0000年前即已出现农耕,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和其他古代文明相比,中国不但没有衰落,而且一直持续发展至今。这里有宝贵的经验。中国古代农耕制度是精耕细作,灌溉施肥,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而且将种植业养殖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保护土地资源达几千年而不衰。但是,这里也有沉痛的教训。不合理的农耕,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盐碱化,再加上战乱的破坏,中国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的破坏。

(1)中国古代生态破坏与文明中心的迁移

中国古代文明分布很广,是一个多元化的古代文明。但在秦汉以前,古代中国的文明中心在黄河中游。当时这里有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的森林草原地带,森林和草原大约各占一半,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表土肥沃、易于开垦,是当时中国耕地最多的农业中心。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口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秦汉时期还大败匈奴,扩展北部疆域,沿阴山一线修筑长城,移农牧界线向北推移,大规模地开垦了北部的草原。这样大规模地破坏植被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原逐步沙化,而黄土高原则水土流失严重,这使得黄河中游这片肥沃的农业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资源危机,进而威胁了农业生产,使农业中心开始衰退。到了东汉时期,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已相当严重,黄河泥沙的含量剧增,黄河才由“大河”变成“黄河”,黄河中游的农业中心也明显衰退,东汉的京城由长安搬迁到黄河下游的洛阳。但是由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泥沙剧增,使其河下游河床淤高,泛滥频繁,洪水灾害增加,也严重地威胁了黄河下游的农业生产。总之东汉农业生态恶化,使农业生产衰退,国势变弱。到了三国魏晋南北朝,由于生态恶化,农业衰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军阀混战,农民起义,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在北方占用大量耕地开展畜牧,中原民族被迫大量南迁,为长江流域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到隋唐时,长江流域的经济已有很大的发展,并且相当繁荣,粮食生产和财政收入都逐步超过北方,因此修筑大运河,南粮北调,到了北宋时期,南方长江流域进一步发展,粮食产量和财政收入已在全国占了大部分,粮食仍通过运河运往北方,最多时每年达七百多万石。到了元、明、清三代,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在北方,但经济中心在南方的长江流域。因此开凿了京杭大运河,由南方向北方提供粮食和财政支持,平均每年向北方运粮五六百万石之多。总之,中国古代生态破坏,使文明中心迁移,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2)中国古代生态破坏使长城位置移动

中国战国时期各国修筑不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统一的“万里长城”。西汉时期又将秦长城加固延长,其位置在阴山一线。秦、汉时期在长城以南大面积农耕,造成草原沙化,形成了乌兰布和等沙漠。到了隋唐时期,又在北方大规模扩大农田,引起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形成了毛乌素等沙漠。在河西走廊地带,由于扩大农耕,发展灌溉农业,砍伐了山区的森林,开垦了绿洲草原,因此带来生态恶化,失去植被保护,土地也大面积沙化。秦、汉时河西走廊的楼兰古城因生态破坏,土地沙化而毁灭,隋唐时古弱水中游的黑城和敦煌石窟也都被沙漠所包围。因此,明代所修筑的长城已较秦、汉的长城向南迁移达五百多公里,而西部向东退缩也达七百多公里。明代以后,由于长城沿线的生态破坏,土地进一步沙化,明长城有一部分已被荒沙包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