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要求
水资源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价人类的活动(如兴修水工程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等)所引起的环境改变及其影响。水工程的兴建和运用,对其周围和影响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产生各种影响,使其发生明显的变化,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社会、经济、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
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自然环境方面,工程兴建对水文条件的改变,对水域床底形态的冲淤变化,对水质、小气候、地貌、土壤和地震的影响,对动植物、对水域中细菌、藻类、鱼类及其他水生物的影响,对景观和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等。其次,社会环境方面,工程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人群健康和文物古迹的影响,以及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这些影响可作如下概括:第一,完全不能接受的影响。如淹没重要建筑物和森林(如大城市、重要的历史纪念物、自然公园、栖息稀有种群的森林等);第二,有条件接受的影响,如居民点、土地和矿藏淹没等;第三,可以接受的或自然的影响。这种影响既不是有利的,也不是不利的,如不能生产的沼泽地的充水等。
工程与环境是互为影响的,修建工程既可影响环境,又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修建水资源工程总是以改善某一环境问题为目的,如解决洪涝灾害,供水发电和航运以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美化环境等。因此,在分析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时,既要考虑工程兴建后引起环境的改变,同时又要考虑环境对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的制约与要求。环境影响的空间范围、程度和评价的时间尺度随水工程规模、特点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异。从空间范围讲,一般考虑对工程所在地区、相邻地区以及更大范围的影响等。对于重要工程,评价的时间尺度一般分为施工期、完建期以及运行后的25~50年等。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工程的时、空关系可分为两大类。从时间关系讲,对已建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称回顾评价;对在建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称现状评价;对拟建工程预测其未来的环境影响称预测评价。一般讲,环境影响评价多指预测评价。从空间关系分,可分为单一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几个工程联合运转的环境影响评价,乃至流域全部工程联合运行的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总之,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要求是应全面反映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既要充分反映有利影响一面,也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其负作用,即不利影响的一面,并对不利影响提出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发挥,不利影响得到减免和减缓。
(二)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建设项目进行工程分析,以了解工程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下面先介绍对工矿企业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1.工程分析的原则
若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文件中的资料、数据等能够满足工程分析的需要和精度要求时,应通过复核校对后予以采用;对于工程项目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如污染物排放量等,应通过分析尽量给出定量的结果。
2.工程分析的对象
主要从下述几方面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影响有关的情况。
(1)通过对工艺过程各环节的分析,了解各类影响的来源,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治理、回收、利用措施及其运行与污染物排放间的关系等。
(2)通过对建设项目资源、能源、废物等的装卸、搬运、储藏、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掌握与这些环节有关的环境影响来源的各种情况。
(3)分析由于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使当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输量增加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4)通过拟建项目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环境间的关系,以分析开发利用带来的影响。
3.工程分析重点
工程分析应以工艺过程为重点,并不可忽略污染物的不正常排放(简称不正常排放)。资源、能源的储运、交通运输及场地开发利用是否分析及分析的深度,应根据工程、环境的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决定。
4.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划分与工程分析
根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将建设项目分为建设过程、运行等阶段进行工程分析。所有建设项目均应分析生产运行阶段的环境影响,包括正常排放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情况。对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影响可能增加较大的项目,它的评价工作等级、环境保护要求又均较高时,可将生产运行阶段分为运行初期和运行中后期,其划分视具体工程特性而定。
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所酿成的事故,属风险事故。是否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应视工程性质、规模、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特征以及事故后果等因素确定。目前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尚不成熟,资料的收集及参数的确定尚存在诸多困难,在有必要也有条件时,应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或环境风险分析。
5.工程分析的方法
当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技术文件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应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工程分析,如类比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等。
(1)类比分析法时间长,工作量大,所得结果较准确;在评价工作等级较高,又有可参考的相同或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此方法。如果同类工程已有某种污染物的排放系数时,可以直接利用。
(2)物料平衡计算法以理论计算为基础,比较简单,但计算中设备运行均按理想状态考虑,所以结果有时偏低。此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
(3)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最为简便,但所得数据准确性差;当评价时间短,且评价工作等级较低时,或在无法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的情况下,可采用此法,此方法还可以作为以上两种方法的补充。
上述工程分析的原则、方法和内容,基本适用于水工程建设项目,如施工区的工程分析。不过,水工程一般不排污,而且主要是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针对水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是改变水沙情势这一特点,工程分析应着重于对水沙情势影响的大小,如水库大小、调节性能、水资源的利用程度等的分析。
(三)环境现状调查
1.调查的一般原则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搜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在环境现状调查中,对与评价目的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面水、地下水等)应详细,对它们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
2.调查的方法
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和测试法、遥感法。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的不足。遥感法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但此法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查。
3.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1)地理位置
该部分内容是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位于或接近的主要交通线),并附平面图。
(2)地质
该部分内容是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状况,即: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岩层、断层及断裂等)以及与其相应的地貌、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评价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对与建设项目有直接关系的地质构造,如断层、断裂、坍塌、地面沉陷等,要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也应加以说明。
(3)地形地貌
该部分内容是简要说明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情况。崩塌、滑坡、泥石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若不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建设项目,可概要说明其发展情况。当地形地貌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时,还应附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地形图,详细说明可能直接对建设项目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气候与气象
该部分内容是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深度、降水天数、降水深极值、日照、主要的天气特征(如梅雨、寒潮、雹和热带风暴)等。
(5)地面水
该部分内容是地面水资源的分布及利用情况,地面水各部分(河、湖、库)之间及其与海湾、地下水的联系,地面水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以及地面水的污染来源(点源和面源情况)。
(6)地下水
该部分内容是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情况、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与地面水的联系以及水质状况与污染来源;若需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还应进一步调查地下水水质的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源情况,水的储量与运动状况,水质的演变与趋势,水源地及其保护区的划分,含水层特性,承压水状况等。
(7)大气环境质量
该部分内容是说明建设项目周围地区大气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质及其来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如需进行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还需增加有关内容。
(8)土壤与水土流失
该部分内容是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的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等;当需要进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时,还应进一步调查: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结构,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元素及流失量等。
(9)动植物与生态
该部分内容是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植被情况(如覆盖率、生长情况),有无国家重点保护的或稀有的、濒危的或作为资源的野生动植物,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及现状;若需要进行生态影响评价还应进一步调查项目地区主要的动植物清单,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物质循环状况、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10)水生生物及鱼类
该部分内容是影响范围内水生生物种类数量、珍稀水生物、鱼类产卵场、种类等,以及其繁殖、洄游习性。(www.xing528.com)
(11)噪声
该部分内容是一般可不叙述环境噪声现状,如需进行此类评价,应根据噪声影响预测的需要决定现状调查的内容。
(12)社会经济
该部分内容是简要叙述居民区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等;建设项目影响区域现有厂矿企业的分布状况、工业结构、工业总产值及能源的供给与消耗方式等;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公路、铁路或水路方面的交通运输概况。
(13)文物与景观
文物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包括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石刻等。景观一般指具有珍贵价值必须保护的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现象,如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疗养区、温泉以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等。该部分内容是要说明建设项目周围具有哪些重要文物与景观,其相对位置、基本情况以及国家或当地政府的保护政策和规定。如建设项目需进行文物或景观的影响评价,还应进一步叙述文物或景观易受哪些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影响,目前有无已损害的迹象及其原因,景观外貌特点,自然保护区或风景游览区中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文物或景观的价值(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等)。
(14)人群健康状况
该部分内容是当建设项目规模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在调查时,根据建设项目的特性选定指标。
(15)其他
该部分内容是根据当地环境情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决定是否调查电磁波、振动、地面下沉等项目。
(四)环境影响预测
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直接影响对策措施和决策的正确性,是环境影响评价中最重要的环节。
1.预测的原则
应预测建设项目对已确定的评价项目产生的影响,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的特性、当地的环保要求而定,应充分考虑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2.预测的方法
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预测方法,目前使用较多的预测方法有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机理分析法和统计法。
数学模型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但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参数、数据;选用数学模型要注意模型的应用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应对模型进行修正并验证,如水质、局地气候、泥沙情势等的预测。
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且制作复杂的环境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型法预测而又要求预测结果定量精度较高时多选用此方法,如滑坡、泥沙、冲淤、风险等的预测常用物理模型法。
类比调查法属于半定量方法,当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或数据,不能采用前述两种方法进行预测时,可选用此方法。
机理分析法能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当某些环境影响很难定量估测(如对文物与景观的环境影响)或无法采用上述方法时,可选用此方法。
预测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评价工作的等级、工程和环境的特性,一般情况下,预测范围等于或略小于现状调查的范围;在预测范围内应布设适当的预测点,通过预测这些点所受的环境影响,由点及面反映该范围所受的环境影响。预测点的数量与布置,因工程和环境的特点、当地的环保要求及评价工作的等级而不同。
水工程预测项目范围,也因工程规模、特点和地理位置而异,不同的环境要素所研究的影响范围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考虑的范围除工程直接影响的地区外,还要包括一定范围的邻近地区,甚至要涉及对全流域和相邻流域的影响。
3.预测的内容
不同的建设项目环境预测的内容不完全相同,下面主要介绍水资源工程的预测内容。水资源工程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因子的选择,一般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子初选一部分或大部分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再对其中重要的因子进行预测。主要环境因子的预测内容包括:
(1)局地气候
该部分内容包括:预测建坝引起降水、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态、城市生态、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
(2)水温
该部分内容包括:预测水库内水温分布、水库泄水温度状况及坝下河道水温沿程状况变化及影响。
(3)水质
该部分内容包括:预测工程兴建后水环境容量的改变,岸边污染物扩散能力的变化,富营养化问题及坝下水质的变化,并参照水质标准,根据用水要求评价。
(4)土壤
该部分内容包括:预测工程兴建后土地资源的变化和影响,如水文条件改变而导致土壤沼泽化、次生潜育化、次生盐渍化等;工程移民如迁建用地、改土、改造低产田等活动对土壤和土地资源的影响,以及移民安置区土地承载容量变化;土壤物质进入水体,淤积数量变化,土壤物质对水质的影响。
(5)环境地质
该部分内容包括:预测工程兴建后地质条件的改变和影响,如诱发地震、库岸稳定和水库渗漏等。
(6)陆生植物
该部分内容包括:预测工程兴建后对植物,特别是珍稀植物的种、种群、群落和具有经济、历史、景观、科研价值的植物以及各种植物分布的影响;对植物、森林覆盖率的影响等。
(7)陆生动物
该部分内容包括:对野生动物、珍稀动物和重要经济物种的影响;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
(8)水生生物
该部分内容包括:对栖息环境影响,如水库水温分层对库区和水库下游的水生生物的影响;水文条件变化对鱼类产卵场的位置和底栖动物生长的影响;阻隔鱼类洄游通道;水质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对水生生物直接影响,如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等水生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的影响以及对其物种资源、种群、群落、重要经济水生动植物、珍稀水生动植物的影响。
(9)人群健康
该部分内容包括:针对工程兴建后环境状况变化,预测可能引起某些疾病流行、发展和演变等情况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常见的病有自然疫源性疾病、地方病、介水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等。
(10)移民
该部分内容包括:从移民环境容量预测环境的承载能力,从移民安置规划预测移民对环境的影响。
(11)景观与文物古迹
该部分内容包括:预测工程建设引起的景观特性变化,并把受影响区域看成一个自然综合体,评价其布局的变化及影响程度,如重要风景名胜是否受到干扰、破坏、淹没、消失及其程度,包括受保护建筑的建设年代、地理位置、优美程度、稀缺程度、游人数量等。对文物古迹的预测与评价主要是工程建设对文物古迹的淹没、损失、干扰和妨碍观赏的影响等。
(12)施工环境
该部分内容包括:预测工程施工对水质、大气、噪声、废渣、地质、地貌、土坝、陆生动植物、景观与文物、人群健康的影响。
(五)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单项评价和多项评价(综合评价)。
单项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原则:单项评价方法是以国家、地方的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估价各评价项目的单个质量参数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在评价某个环境质量参数时,应对各预测点该参数的预测值进行全面评价。单项评价应突出重点,对影响较大的环境质量参数,应尽量评定与估价影响的特性、范围、大小及重要程度。
多项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原则:多项评价方法适用于各评价项目中多个质量参数的综合评价;采用该法时,可以选择适当的质量参数进行评价;特别当建设项目有多个待选厂址时,要应用各评价项目(如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等)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