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生产政策落实:构建循环低碳经济体系

绿色生产政策落实:构建循环低碳经济体系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绿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把握好空间、控制好力度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绿色发展指出了较有针对性的方向,指出推进绿色发展是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节能产业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绿色生产政策落实:构建循环低碳经济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了对绿色生产的重视,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与整体性,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对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均有涉及,旨在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培育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首要一点就是要坚持发展。经济发展是绿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绿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把握好空间、控制好力度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绿色发展指出了较有针对性的方向,指出推进绿色发展是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从生产角度看,包括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行业、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构建高效能源体系等;从消费角度看,则是要推进消费革命,鼓励新能源消费、鼓励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等等。

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阐述与勾勒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领域中需要着力推进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换言之,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目标相适应,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领域也必须尽快实现或强化自身的体系化、专业化和法制化,而这也构成了我国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着力加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中国大多数产业都为传统型产业,而绿色经济本身就是以传统经济改造为支撑。传统型产业虽然较为稳定,但是在对生态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技术方面都有所缺失。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传统产业分布相对集中,虽便于管理,但因为基数庞大,从2003年以后,在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上的改革举步维艰。搞好绿色经济,首要就是使生产绿色化,从微观角度看,就是要做好对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促进清洁产业的有序发展。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2015年起,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展开;2016年,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要从生产端提高供给质量,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最终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突出问题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总体占比相对较高。与此同时,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等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比重则较低。

从投入结构角度来看,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的依赖过高,而对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的投入比重偏低。这样的经济结构直接导致国内中低端产业数量偏多,而中低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耗也相对较多。

从排放角度来看,中低端产业在生产中需要消耗高于高端产业的资源,排放废气污染物的比例相对较高,对环境造成的压力相对较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淘汰了部分低端高污染产业,提高了资源生产效率

总体来说,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消费,稳步经济发展,更是在源头促进生产的绿色化,提高智力支持在经济领域、生产领域的主力地位。

(二)扶持节能绿色产业的生产发展

国家推进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是对绿色生产的有力扶持,作为绿色生产的有力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在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装备支持,从源头减量,在过程利用和末端处理等方面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2019年,的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上,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的宋常青表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基本上实现了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其正逐渐成为新经济常态下的新亮点、新支柱。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逐渐深化,针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政策也逐步出现。2016年12月,国家印发《“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强调了四个坚持,即坚持创新引领、坚持市场主导、坚持重点突破、坚持开放共赢,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产业集中度、市场环境上取得长足进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态”一词出现43次,“环境”一词出现29次,“资源”一词出现13次,“绿色发展”一词出现4次。全文十三个部分里,有三个部分论述了“绿色发展”有关内容。报告全面阐述了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现状、理念、建设重点和目标等,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节能产业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加大对节能产业技术研发的政策扶持,包括加大对清洁技术研发的投入与支持,大力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以及应用水平,鼓励节能产业跨领域发展,加快节能产业的科技转化应用,对部分高精尖项目重点扶持,逐个突破重点技术难关。其次,利用包括财务税收、采购等在内的经济手段对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进行惩处,如2016年印发的《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2015年印发的《关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等都是利用财政政策对清洁产业进行引导与扶持。此外,国家大力扶持节能产业示范园区建立,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再次,利用行政、法律手段,促进成熟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支持节能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促进企业、法人环保理念的形成,在总原则上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焦不同行业,制定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确认危险废物名录,全面引导企业节能环保生产意识。(www.xing528.com)

从绿色生产总体规划与目标来看,作为我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确定了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工业强基、高端装备创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五大制造业工程。“绿色制造”计划到2025年,使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建立绿色制造体系。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环境保护部改名为生态环境部,进一步确定职责与范围,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鼓励新兴新能源产业的壮大

除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扶持绿色产业的产生、发展、监督、监管以外,对能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则显得尤其重要。新能源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受到强烈关注。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在内的新能源,几乎供应着世界电力的1/5。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强调,要坚持源头防治,调整“四个结构”,做到有减有增。“调整能源结构”就是其中之一,强调要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因地制宜发展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自《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各省市都开始了对能源结构的合理调整,在能源、产业、交通、用地等方面,深化源头治理,促进区域联动,部分“三高”产业也在这一整治中被淘汰。针对部分新能源较为发达地区,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包括风电、光伏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工作、对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奖励政策等等,多方面促进新能源产业在实际生产发展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总体而言,在未来发展中,我国更应加强对传统能源产能过剩问题的关注,提高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

我国明确将环保产业比重作为判断生态省的重要参考性指标。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总称,包括技术产品研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环保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包括提升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能力、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提升环境综合服务能力四个方面。

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与平台建立两个方面。环保产业涉及方面较广,包括工业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关键技术攻克。2015年至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环保产业技术研发,包括建立一系列重金属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设立各项奖项鼓励技术研发与创新;另外,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在省市布局建立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华中首个绿色环保产业基地“光谷动力绿色环保产业园”、园洲环保产业示范基地等省市级基地相继成立与发展。第五届中国环保技术与产业发展推进会暨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智慧环保高峰论坛在江苏宜兴召开,主旨为“物联世界、智慧环保”,积极探索国内环保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宜兴环科园平台,加快打造国内一流的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在环保技术装备的推广与使用上,国家定期更新《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最近一次更新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0年版中共有支持项目162项,其中开发类有35项,应用类有58项,推广类最多,达到69项。在技术支持方面,加快了环保产业与高新产业融合,加强了与环保产业相结合的创新型技术联盟。

此外,国家强调应积极推广各类先进环保产品。2019年国家财政部发布《关于调整优化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执行机制的通知》,确定了政府优先采购或强制采购获得节能环境标志证书的产品的政策方针,加大了政府绿色采购力度,鼓励采购人综合考虑节能、节水、环保、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因素,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应用。

为了更好掌握城市污染数据,国家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了一系列平台,线上加强对城市污染数据的及时掌控,提高城市环境监管水平。目前,各省市基本建立了相关污染源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包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部分机构也建立了数据收集与分析平台,公众可及时了解所在地区及其部分大中小型企业周边环境、主要污染物等情况。在污染物处理等方面,各地响应规划,积极引进第三方治理模式,2015年1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关于污染治理的法律文件。引入第三方治理模式,打破政府垄断壁垒,鼓励环保企业发挥主动性,体现了环保产业的多方主体、多方责任发展趋势。

(五)做好资源回收与污染物治理

1959年,罗索和伯齐两位科学家在循环绿色经济理论中提出了“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近几年来,欧盟国家在多项垃圾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利用上,均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欧盟正在迈向零废弃目标。而我国在资源回收与污染物治理方面起步较晚,资源回收与污染物治理形势非常严峻,主要症结在于环境产业、节能产业发展不够成熟、对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不足、资源自给能力不足。

按照产业结构划分,我国污染物主要问题集中在大宗固体废弃物、“城市矿产”、农林废弃物等领域。区别于传统垃圾处理方式,现有处理方式以能量转换、循环回收为主,在现基础上,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加强对工业固体废弃物战略性稀贵金属的回收利用,研发尾矿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完善资源回收利用基础设施;除了对工业污染物问题的针对性处理,更大力推动海洋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融合物联网健全资源利用产业体系,从“源头”和“终点”控制污染物蔓延,提高资源回收率

从2014年至2020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情况来看,近几年来,中国大气和水环境都有所改善。以地域划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包括《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三线一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2020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等;从治理类别分,产生了包括《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口废物管理目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深入实施《土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均有一定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