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与挑战

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与挑战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现阶段的资源环境问题予以思考和关注,研究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对策与措施,化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与挑战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们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对我国现阶段的资源环境问题予以思考和关注,研究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对策与措施,化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促进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大的方面看,资源环境系统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密不可分,资源管理工作和环境管理工作不宜割裂开来。而我国现行的实际上是部门行业条块分割的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在部门行业的管理职能设置上割裂了资源环境管理工作的整体性,体制上政出多门、责权不清,容易导致低水平重复投入和建设,协调成本高,机制不顺,工作成效需要提高。比如水资源和水环境具有量和质两种属性的天然统一性,但我国的水资源环境保护事业在实际工作中实行的是多龙管水的体制,目前的管理体制中水源工程归口水利部门管理,配水设施归口城建部门管理,污水处理归口环保部门管理,地下水归口国土资源部和地矿部门管理,再加上大气降水预测预报由气象部门管理,水利水电开发由电力部门管理等,这种部门行业切割分块式的管理,导致管供水的不管配水,管城镇用水的不管农村用水,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地表水的不管地下水,造成水务管理中政出多门,再加上流域范围与地方行政管理范围的不吻合,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直接限制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等措施的落实,在水环境管理方面,水污染治理成效不明显。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方面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经历着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受国际贸易格局与国际分工的限制,我国经济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以资源、能源和污染密集产业及产品为主,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资源消耗国和污染排放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支撑有着迫切的要求,然而地球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且我国的资源环境禀赋并不优越,加上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巨大消耗和破坏,目前的形势很不乐观。

一方面,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与后天取用不当致使资源短缺矛盾不断激化。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水资源量、耕地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1/3,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战略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9%、6.2%、6.7%。而森林方面,质量差、林种单一、利用率低。现有可开采森林资源不足20亿立方米,按现在的消耗水平,只能维持不到10年。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这种资源短缺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增强,保证程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受到地理性、技术性、管理性等因素影响,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存在潜力有限、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从而加重了资源能源的紧缺压力

另一方面,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我国大部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从21.63%提高到22.96%,且森林总体质量较差,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生态效益持续下降;全国约90%的可利用天然草地不同程度退化,局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草地生产力等级下降,生态屏障功能退化;天然湿地生态系统严重萎缩,水量下降,湿地自然调节能力下降,功能衰退。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2%;荒漠化面积约263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约174万平方公里,并且局部地区土地沙化仍在持续。随着生态状况的持续恶化,我国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优势正在逐步丧失,野生动植物濒危程度不断加剧,约44%的野生动物数量呈下降趋势,裸子植物、兰科植物的濒危程度达到40%以上。加上外来物种的入侵,我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健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

同时,环境污染远远超出环境容量导致环境质量难以改善。所谓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纳能力存在着临界阈值,要求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环境自净容量的范围内。就目前形势来说,我国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并远远超过自身的环境容量:二氧化硫(SO2)占世界26%、氮氧化物(NOx)占28%、二氧化碳(CO2)占21%。其中,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随着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持续增加,由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引起的臭氧(O3)、可入肺颗粒物(PM2.5)等复合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光化学烟雾、灰霾等大气污染现象频繁发生,酸雨污染呈加速上升趋势,成为继欧洲和北美洲之后世界第三大酸雨区。流域水污染形势同样严峻。2020年,全国地表水为轻度污染,十大流域水质总体情况良好,但局部流域污染依然严重,如海河流域整体为中度污染,特别是徒马河水系为重度污染。辽河流域的污染也比较严重。此外,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2012年,62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1.3%、27.4%和11.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其中滇池污染最为严重,草海与外海均为重度污染,属于劣Ⅴ类水质。其他重要湖泊中有6个为劣Ⅴ类水质。(www.xing528.com)

除常规污染物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新的污染问题接踵而至,它们与常规污染物产生叠加反应,形成复合型污染,加重了环境治理的难度。目前,我国的汞污染十分严重,大气汞污染、土壤汞污染都远远超过标准值;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工业污染排放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污染物、工业生产以及垃圾填埋造成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的排放量逐年上升;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电子垃圾等问题也非常突出。

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存在的严重的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不仅成为制约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且对民众的生存境况造成了直接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