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研究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各国的一项伟大社会实践,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三个再生产理论——自然再生产、经济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所组成。自然系统是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资源与环境是整个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会因人类对环境的过度需求和保护而降低。良好的社会生产与消费方式对整个系统具有积极、正向的促进作用,并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各国的一项伟大社会实践,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三个再生产理论——自然再生产、经济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所组成。

(一)自然再生产

自然再生产是自然界的自发运动过程,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自然再生产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使自身不断更新变化和延续存在。自然系统是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资源与环境是整个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自然资源,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失去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将无法持续。

自然系统具有进行资源与环境再生产的功能与作用,可以为经济、社会子系统提供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同时,它又要接收和消纳来自其它子系统的生产和生活废物。

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可以用环境与资源承载力来衡量,其中包括大气环境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水环境资源承载力等。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及其指标体系是一个变化的量。它会因人类对环境的过度需求和保护而降低。只有当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在资源与环境支撑极限的允许范围内时,自然再生产能力才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经济再生产

经济系统是联接自然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的纽带,它具有物质生产的功能。经济再生产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和前提,同时,经济子系统又将物质生产过程中没有被利用的资源以废物的形式重新投放到自然系统中。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经济再生产作为人类的自发活动,不但要受经济规律的支配,还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率都应在环境可承载的限度内进行。

经济再生产的能力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量。其大小取决于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与环境支撑力两个方面。(www.xing528.com)

首先,经济再生产能力取决于资源利用率的大小。资源利用率高,资源浪费就少,产生的废物就较少。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需要依靠充足的人力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关键手段。

其次,环境支撑力对经济再生产能力也有较大影响。资源以及资源的持续支撑是经济再生产能力得以持续的物质保障,它是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整个系统内物质与能量转化得以持续的外部条件。

(三)社会再生产

社会系统是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调控中心,它在整个系统中处于最高的层次,其具有向经济系统提供必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对自然环境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和改造的功能。

社会系统对其他系统具有能动的作用,这种能动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与消费方式。良好的社会生产与消费方式对整个系统具有积极、正向的促进作用,并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不良的社会生产与消费方式对整个系统具有消极、反向的制约作用。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往往通过第一种方式进行生产。即采取外延扩大的方式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增长速度,这种方式必然导致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的低水平与自然资源的高水平消耗的巨大反差,这样的经济系统是一种低效能的系统。就好比一头大象,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运动,它每天要靠大量消耗各种植物填饱肚皮,资源利用率和能量转换率很低,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粗放式的、低效能的生命系统。

《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这种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加剧了贫困和生态失调,要达到较好的环境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需要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