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生态意识觉醒:主要内容揭示

人类生态意识觉醒:主要内容揭示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为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和总结了七大共同观点和二十六项共同原则。各级政府应承担最大的责任。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

人类生态意识觉醒:主要内容揭示

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为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和总结了七大共同观点和二十六项共同原则。这七大共同观点是:

(1)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能在空前规模上改造和利用环境。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

(2)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3)在现代,如果人类明智地改造环境,可以给各国人民带来利益,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使用不当,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4)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因此,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在工业化的国家里,环境问题一般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

(5)人口的自然增长不断给保护环境带来问题,但采用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可以解决。

(6)我们在致力于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更审慎地考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为现代人和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两个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实现。

(7)实现这一环境目标,要求人民和团体以及企业和各级机关承担责任,大家平等参与、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应承担最大的责任。国与国之间应进行广泛合作,国际组织应采取行动,以谋求共同的利益。会议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着全体人民和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共同努力。

以这些观点为基础的二十六项原则包括:人的环境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防治污染,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发展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协调一致,筹集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对发展和保护环境进行计划和规划,实行适当的人口政策,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和教育,加强国家对环境的管理,加强国际合作,等等。(www.xing528.com)

人类对于环境生态问题的反思,其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新的思维框架内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指归。从人类文明历史演进来看,无论在哪种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中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协调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冲突是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与自然的协调程度不仅是人与自然存在状态的基本度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正是冲突和对冲突的协调这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存在,推动并规范着人类文明不断地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需要根据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状况,对人与自然的冲突进行适度协调,保持人对自然作用与自然对人作用的适度张力。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与冲突迫切需要修正,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必然要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基本问题,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发展,将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冲突作为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诉求。

第二,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被乱砍滥伐、外来生物入侵、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消失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当人类陶醉于征服自然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却是大自然的种种报复与惩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通过发展重污染工业和环境破坏来换取利润,带来的后果是再花费几倍、几十倍的代价都难以弥补对大自然的损害。目前,污染治理基本上仍采用“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即末端治理的思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实给人类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认识——我们在享受工业社会的胜利成果时,千万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治环境污染

第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缓慢。工业革命发生以后,随着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在控制和改造自然中所取得的空前胜利,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结果表现为自然对人作用与影响的畸形萎缩和人对自然影响与作用的极度膨胀。首先,从自然对人的作用与影响来看,自然界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类再也无须借助上帝的权威来维持自己对自然的统治。其次,从人对自然的影响来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层面,机械自然观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理论指导。人们认为自然就像一个机械时钟那样按固有规律运转,人类能够像熟知时钟的每一个零件和发条那样认识自然的所有规律,进而预测它如何运动。在其指导下,以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为核心理念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日益兴盛。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以主体的需要为尺度去衡量事物。凡合乎主体需要或含有合乎主体需要的现实可能性的,便加以青睐,而对于其他特性,则漠然置之。人们认为自然不再是人类必须依存的环境条件,而是人类活动的对象,是人身之外的一个可满足自己需要的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资源库。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层面,从蒸汽机到化工产品,从电动机到原子核反应堆,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在自然界面前为所欲为,一味地利用地球、剥削地球,大举向自然进攻和索取,不仅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开采,还肆无忌惮地预支未来的自然。工业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畸形状态,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同层面之间的严重失衡,最终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危机。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互不冲突的,是可以平等共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人需要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最后,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前提和要素,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进行的场地。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就不可能脱离、跳出自然界。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地索取自然资源和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人类需要一种能够正确指导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形式,以保证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文明。

第四,科学技术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工业文明将人类引入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纪元。以信息科学为先导,以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革命,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令人困惑和无所适从。科学技术在加快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脚步的同时,也加快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的步伐。解决这一冲突的有效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所提倡的绿色科技,要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积极促进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更高级别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转型。

第五,工业文明需总结的经济学原因。工业文明奉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并未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像鱼类、水资源、公共草场等这一类公共物品具有无归属性的特征,生产者受市场机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使,往往会对这些公共资源掠夺式使用,而不给资源以休养生息。因市场失灵,市场机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规范,则出现使用上的盲目竞争,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外部负效应的产生。如化工厂,它的内在动因是赚钱。为了赚钱,对企业来讲,最好是让工厂排出的废物不加处理就进入大自然,这样可减少治污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但会对环境保护、其他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带来危害,呈现出企业为降低成本而无节制排污、由社会埋单的尴尬局面。社会若要治理,就会增加社会负担,甚至会使社会成本大于企业利润,从而造成社会净利润的负值。

工业文明奉行的主要发展方式是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随着人类物质需求的增长,需要企业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扩大生产,把废弃物大量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然而,这些废物其实有很多是可以经过回收、再加工生产出新的产品的,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正是工业社会的这种盲目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忽视社会成本和不合理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引发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最终导致工业文明向以提倡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文明的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