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发展理念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的一种社会进步状态。这种人类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一种全球性共生共荣,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结合我国的情况,吸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阐述,我们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主义”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全球性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为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应该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还要讲究代际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是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和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明和生态关系的深刻的历史洞悉,是科学的生态历史观的集中体现。生态历史观就是从生态兴衰的高度审视文明兴衰的历史观。如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科学地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就是要研究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从生态的角度去考察人类史,是合乎历史规律的。诚如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在《文明的生态史观》一书中所阐释的那样,生态条件的差异可以解释文明发展的不同路径,生态学的历史观亦能说明历史演变的规律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视野集中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的生态历史观。(www.xing528.com)
人类创造历史是以大自然为基础的。但是,人类对历史的研究却有着不同的视角。19世纪早期,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叙事着重于政治、法律和宪政问题,至19世纪中晚期开始转向研究经济,至20世纪中期侧重于社会和文化研究,直到20世纪后半期才开始转向对于环境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借助科技革命的力量,西方社会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积累了社会财富并实现了社会繁荣,然而,生态环境也遭到了肆意的破坏。基于这一历史现象,中国在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要不断研究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要不断总结历史规律追求科学发展。
从前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文明是对社会的存在形态和其主流价值观的整体表述,不同的文明代表着社会的不同存在形态和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同时我们也知道,社会是以秩序为根本标志的,所以,从认识社会秩序的演化与改变入手,可以真正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演变与更替。从整体论的视角看,自然、人和社会构成一个三元互动的整体,即环境-社会系统。这个系统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其原动力来自于人类对更加健康、幸福和安宁生存的本能追求。在这一追求的驱动下,社会用已有的秩序去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使环境-社会系统运动起来,而运动的结果当然是自然、人与社会都会发生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