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畲族音乐:恶劣环境中的宣泄途径

畲族音乐:恶劣环境中的宣泄途径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恶劣、封闭生存环境中的畲族人民几乎没有任何精神生活,唱山歌就成了他们开怀、解闷、宣泄的重要途径。但畲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对其音乐中假声唱法的形成与流传毫无疑问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在强烈宗法观念与长期压抑、谦卑、隔阂的民族心理影响下的畲族人,民族性格极端保守、封闭、内向。

畲族音乐:恶劣环境中的宣泄途径

任何一个民族气质都有一个自然生成和逐步定型化的历史过程,客观社会条件如生活方式的演进、生态环境的变迁等都会对民族气质、性格的形成与改变产生重要的影响。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最早在粤东、闽南沿用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过着封闭的生活。唐初,由于不堪忍受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土地、财产的掠夺,以及“贡赋”与“徭役”之苦,而被迫向外迁徙,可每迁一地,土地都已为他人垦殖、占有,使得畲人一直没有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而只有去苍然一色、人迹罕至、环境险恶的莽莽万重山间去刀耕火种、狩猎、采薪。食尽一山即他徙,漂泊不定,颠沛流离,崖处巢居,生活极其艰辛。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封建势力的欺压,经常是“男女并力田,尚被饥寒迫”,“辣椒当油炒,番薯食到老”,衣着是“寒暑皆麻衣”,住房是“编荻架茅为居”,阴暗潮湿、人畜混居……如此恶劣、低下的生活条件,窘迫、贫困的生活状况都使得畲族人民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历史上的民族歧视和欺凌、压迫,再加上世世代代于深山老林中简单刻板、冷落寂寥的生活,均使畲族人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内倾、胆怯、拘谨、压抑的民族性格。

此外,畲族人民在千年的迁徙中,一般都是以家族的形式来进行的,每到一处,基本上是以血缘关系来建立村落。因而封建宗法制度及其相应的伦理都被视为高于一切,深深地植根于畲族人的心理之中。而这种强调宗法,不杂土著的聚族而山居,特富保守性,自耕自食,自己料理自己的事,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婚姻习俗上与族外通婚较少,多近亲婚配,人口缺乏流动,血缘网织,还导致畲族中精神疾病的发生达到相当比例。恶劣、封闭生存环境中的畲族人民几乎没有任何精神生活,唱山歌就成了他们开怀、解闷、宣泄的重要途径。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借音乐情绪的表达和宣泄可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畲族的这种保守、压抑的民族性格还以不易觉察的方式影响到其音乐的性格,使得畲族音乐在性格、风格上也都带有明显的内向封闭性,在其音乐的本体特征上多有体现,如其民歌的音域都不宽,一般不超过十度,旋律以六度、五度、四度跳进辅以迂回级进。畲歌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均为一段式,且为框架性结构,即受音阶、调式、节奏、旋律音型、句式等多方面形成的框架的约定。据畲族音乐学家蓝雪霏的分析,这种框架性结构的封闭性模式的形成,与畲族长期所处的封闭的山居环境、家族的血统固守、颠沛受欺的压抑心理都是密切相关的。[32]

在音乐的审美标准上,畲族人认为纤细、有穿透力的“高声”最好听,“平讲”不叫唱,是没声的表现。畲族男女皆以“高声”歌唱,曰“表妹唱歌声细细,合似溪边人摊排,人品那好声又好,胜过花旦正出台”[33]。在畲族音乐中,无论“大声”或“有声”,都用畲族崇尚的假嗓技法演唱,这种畲族所特有的假声唱法在畲族人民中运用普遍、流传极广,并被认为是“祖宗传下来就是这么唱的”的音乐传统。(www.xing528.com)

固然,造成畲族对假嗓高度推崇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可能是由民俗所影响的对歌者的距离较近、或出于保持声音的省力、耐久,还有人认为是畲族始于“鸟言”之启发,崇尚、模仿鸟叫有关;还有的认为是受汉族审美情趣的影响,视戏曲舞台上旦角的清亮细腻尖声为美,畲族以此为楷模而效仿之……

但畲族人民共同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对其音乐中假声唱法的形成与流传毫无疑问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在强烈宗法观念与长期压抑、谦卑、隔阂的民族心理影响下的畲族人,民族性格极端保守、封闭、内向。民歌专家李文珍在《畲族假声初窥》一文中,通过现场观察并分析:畲族妇女行事悄然而小心翼翼,“这种心理气质必然反映在它唯一的驱赶愁苦、寄托心愿的山歌里。那就是轻轻地、悄悄地唱,用纤细、幽怨的音调,如泣如诉地倾诉心声。这便是产生和形成畲族独特的假声唱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心理素质赋予假声以恬静、纤细、含蓄、古朴的歌唱气质”[34]。畲族音乐学家蓝雪菲也认同这种假声唱法的形成是畲族“在民族压抑的心理承受中,在民族交融之必行之道上形成的歌唱的审美意识”[35]

其实,一般意义上的假声唱法,在包括汉族在内的不少民族的民歌演唱中都有存在。但通过具体音乐形态以及与此相关地区、民族成员在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性格上的比较,还是可以更明晰地反映出民族性格与音乐审美诸方面的关系。如蒙古族,这个曾一统中国、称雄欧亚的强势民族,铁骑游牧于空旷辽阔的大草原,形成了粗犷奔放、刚毅豁达的民族性格,所以他们的音乐与其性格亦是一脉相承,首先体现为对宽音程跳进和大幅度旋律起伏的偏爱,在长调的演唱中,高音区的假声悠长而豪放,更多的是热情、洒脱的随性之感。同样是由于民族性格(如上文所述苗族之粗犷豪爽、英勇善战等性格特点)使然,在偏爱宽、大音程的苗族飞歌中,其假声中则多见悠长、奔放之风。而在汉族的西北地区的山歌中,如爬山调、信天游、花儿中也都用假声,但它们与畲族假声纤细、柔和不同,体现的是刚健、空旷、挺拔的刚性之美,这与该地区文化人群的民族性格也是相一致的。这些假声演唱风格上的差异,都无不表明了其与所属民族的心理气质、民族性格之间互为影响的密切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