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乐论:音乐喜悲的尚悲倾向

中国传统乐论:音乐喜悲的尚悲倾向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发愤著书、发愤作乐的传统下,无数的中国文人与音乐家激于苛政、国衰的哀痛,忧国忧民,壮志难酬,隐忍苟活。[46]可见,“尚悲”[47]、或曰“以悲为美”,在中国是一种自古至今、由来已久的社会审美的风尚,并且,由于中国人“内倾情感型”,并偏于女性化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流淌着一种令人心摇神荡的悲凉情调和忧郁气质。所谓阴柔酿出哀怨之美,亦造就了中国人在音乐审美心理中所特有的一种悲剧情怀。

中国传统乐论:音乐喜悲的尚悲倾向

相对世界其他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历史凝重,多灾多难。在长期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下,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不断上演。历代统治者敲骨吸髓的盘剥压榨使民不聊生,穷兵黩武的战争让百姓备尝国破家亡的哀痛,吃人的封建礼教剥夺了爱情自由、家庭幸福。这些都是造成各种人间悲剧的社会根源。如钟嵘《诗品序》中所云“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等等,也都说明中国人由黑暗现实的感发而形成的悲剧精神具有悠久的传统。

在发愤著书、发愤作乐的传统下,无数的中国文人与音乐家激于苛政、国衰的哀痛,忧国忧民,壮志难酬,隐忍苟活。或感喟命运多变,身世飘零,内心感于外物而有所“郁结”、“愤懑”,怆怏而难怀之时,则付诸版椟,颇多感恨之词,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40];或付诸于琴箫,遂成哀乐悲声,所谓“乐之所至,哀亦至焉”[41]。并且,不仅“奏乐以生悲为善音”,而且,从欣赏层面来看,“听乐”者亦“以能悲为知音”。[42]这种风尚自先秦、汉魏六朝时期即已如斯,清人卢文弨更是直言古人“音乐喜悲”[43],以致“后之言乐者,止以求哀”[44]。对于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这种尚悲偏向,钱钟书先生如是总结:“古代评论诗歌,重视‘穷苦之言’,古代欣赏音乐,也‘以悲哀为主’”;[45]“吾国古人言音乐以悲哀为主。……使人危涕坠心,匪止好者悦耳也。……故知陨涕为贵,不独聆音。”[46](www.xing528.com)

可见,“尚悲”[47]、或曰“以悲为美”,在中国是一种自古至今、由来已久的社会审美的风尚,并且,由于中国人“内倾情感型”,并偏于女性化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流淌着一种令人心摇神荡的悲凉情调和忧郁气质。所谓阴柔酿出哀怨之美,亦造就了中国人在音乐审美心理中所特有的一种悲剧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